城市集评

长治市各地特产一览表 长治市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长治市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长治特产,是指长治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具有长治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长治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广义的特产,不仅包含着农林特产,也包含矿物产品、纺织品、工艺品等。

长治市各地特产一览表

地区特产
长治市长治堆锦  长治上党三宝(核桃、花椒、柿子)  长治振东系列农产品  长治长雷工艺绣品  长治无菌多维蛋  长治潞铁  长治潞绸  长治土特产品 
潞州区长治潞酒  长治潞城大风丸 
上党区上党中药材  长治党参  上党铜器 
平顺县平顺大红袍系列产品 
壶关县壶关克烧净  壶关陈醋 
长子县长子青椒 
沁县沁州黄小米  沁州黄 

下面是长治市各地特产简介,一起看看吧。

长治堆锦

西省长治市堆锦研究所生产。该所位于长治市东狮子街9号,研制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旅游品——长治堆锦。长治堆锦1915年因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银奖而蛮声海内外。现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珍品馆等处存有48幅轻末民初时期制作的长治堆锦精品。1953年长治市工艺美术厂建厂后制作过不少精品,产品曾被当国礼馈赠苏联和朝鲜等国,远销东南亚、港、澳、台极西欧诸国和地区。作品参加过1972、1978、1987、年全国第一、二、三届工艺美术展及其它国家大展,并多次获奖。

长治上党三宝(核桃、花椒、柿子)

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长治境内种植经济林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三国时代,就从小亚细亚引进核桃,并开始成片种植。核桃仁是离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美味食品,又可榨油,核桃仁的含油量一般在70% 左右,高的可达80% ,被称为“油料之王”。长治核桃主要分布在平顺、黎城两县。平顺很早就有种植核桃的习惯,核桃树遍及全县,尤以东寺头、虹梯关、西沟、龙镇等乡镇和浊漳河两岸最多,其系列产品是该县重要的出口物资。黎城境内干果以核桃、花椒为主,其中核桃产量最大。

平顺是全国最早栽培花椒的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代,花椒树就在这里安了家。平顺土性适宜,气候温和,无霜期较短,适合花椒生长,全县15个乡镇盛产花椒,约占全省花椒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又以浊漳河、虹霓河两岸及中五井乡一带为主产区。该县花椒品种很多,有大红椒、大绿椒、小红椒、狗椒、白沙椒等。大红椒最好,优点是产量大、耐寒、味香、出油率高,有“十里香”之美誉,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许多国家。中五井乡留村,堪称花椒的第二故乡,桑林虎带领群众创造出“花椒平埋压苗栽植”技术,使全县阳坡花椒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60% 提高到95% 以上,引进推广了花椒新良种“大红袍”,1993年获山西省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又获全国名特优新林业产品博览会花椒惟一金奖。平顺花椒皮厚,颜色纯正,香味扑鼻,是一种上等食用调料。

上党的柿子,分方柿、牛心柿、磨盘柿、圆柿、旱柿等多个品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这里的人们掌握了一套加工柿子的方法,最值得称道的是黎城的柿饼,无皮无核,用棍子穿成一串,霜白似雪,肉色金黄,甜软适口,是节日的美食佳品。

长治振东系列农产品

纯粮白酒:引进了国内最先进蒸溜酿造设备,采用最新的糖化发酵工艺,选用优质原料,经过精心配制生产、推出有53O、45O、38O 清香型,浓香型系列白酒,其特点是清洁,无杂质,味道芬芳,口感纯正,不上头,不呛口,回味无穷,夏季适当饮用能起到一定活血避暑作用,冬季适当饮用可防寒避冷。

豆制品:选用优质东北黄豆,不加任何化添加剂,含蛋白质高,色泽鲜,味道纯是替代传统豆制品的理想产品,此系列豆制品有:

(1)豆油:采用精选冷榨,无杂质,色泽清,味道纯是理想的烹调食用油。

(2)牛排香干,干炸牛筋,麻辣鸡肠,五香豆花,涮牛肚等系列,在生产过程中,经百度以上高温消毒,可凉拌,熘炒,可涮,可炸,也可与其它肉类及蔬菜相配食用,经常食用。有益身体健康,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症可起到一定的抑止保健作用。

粉制品:选用开然绿豆为原料,经过先进生产工艺精炼出了“青禾”粉皮,粉丝,粉条等系列产品。具有条细匀,韧性强,弹性好等特点,是老少皆宜,居家生活,酬宾待客的理想佳品。

长治长雷工艺绣品

雷绣品公司主要生产手工刺绣、手工编织、机器刺绣等产品,属于观赏类的工艺美术品。它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刺绣的传统风格,是绘画与刺绣工艺相结合的产品。

其中手工刺绣包括十字、编织、大陆、拉毛、盖印、贴布、丝带7个品种数十种针法;

手工编织包括勾、打、编、织系列毛线织品;

机绣品则是把国外花边抽纱绣中的彩平绣、包绣、拉丝、挖空和刺绣中的挑花、长针绣、乱针绣等工艺融汇于技艺中,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长治无菌多维蛋

无菌多维蛋是日本岩手农场的专利产品,1999年6月在长治中日友好协会努力下,日方同意将该技术无偿转让给市中日友好农场,农场以技术股投入,在长子县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无菌多维蛋按加工方式分为清香蛋(熟)、温泉蛋(生)两种。

按含量不同,现已开发富硒蛋和富E蛋两类,将来开发高钙蛋、AB蛋等系列绿色产品。在无菌加工过程中,以严密的杀菌手段和科学腌制配方为基准,充分保存了蛋体内维他命活性。

加工后蛋皮白净自然,完好无损,蛋清雪白鲜嫩,蛋心橙黄晶莹,味道醇香爽口,蛋内有机硒比普通蛋高3.6倍。

对预防各种肿瘤,维护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集自然、保健、观赏为一体,是民航、铁路、旅游和宾馆、饭店的上乘佳品。

长治潞铁

  日进斗金——荫城铁货 。铁,石与火的结晶。它被人类发现和作为工具使用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春秋时期,铁已经在许多地区普遍使用。从那时起,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了铁器时代。人们的劳动最终让先进的铁器替代了落后的石器和铸制成本高昂的青铜器。划时代的伟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们不能遗忘的是,在这一伟大的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早已被誉为我国著名铁府的上党荫城镇,以其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紧跟时代的节拍,在铁文化历史发展长河的每一个章节中,铸就了一页页宏篇巨著。

上党产铁,古来有之。春秋时,这里属晋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就有:“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范宣子所为刑书”的记载。在荫城荫山脚下春秋时的农具“铁镈”在炼铁遗址中也有实物的残件收集在农户手中。战国时,潞州的实用铁制品已很丰盛,仅在1955年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一次就出土铁凿、铁缒、铁镢、铁斧、铁铲等17余件。这证明战国时在长治一带,铁已经可以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见1957年第一期《考古学报》)。汉朝,这里的采煤、冶铁已具规模。唐朝时,潞州已用铁铸制钱币,1999年在长治炉坊巷唐朝铸币遗址一次出土铁质“开元通宝”钱146枚。宋朝时,朝廷升潞州为隆德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长治西街一王姓居民家中祖传有“大观元年(1107年)隆德府左第五界,丁亥年正月一日”等确切文字记年、记地名的“铁书”一通。在《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献通考》中言: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全国13个铁冶所,潞安荫城即为其中之一。清朝至民国年间,荫城铁货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荫城镇桑梓村西庵庙、石炭峪村玉皇庙碑刻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荫城铁水奔流全国”。太行山上的这块小盆地再一次以它的繁荣而使全国瞩目,历史记住了一个地名,那就是长治县的荫城镇。

早在汉代,上党设铁官,荫城驻铁商。明清时期,荫城几乎成为铁货的代名词。荫城及其周围的132个村庄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炉火刺破夜幕,与星光共辉;锤声惊醒物眠,与鸡鸣互闻。

荫城铁货之所以名闻遐迩,誉满全国,其主要原因是品种全、质量好、善经营。

品种全。据《长治县志》记载,当时荫城铁货多达三千多个品种,其中分为生铁、熟铁货两大类,两大类中又分为钉、锤、绳、锁、铃、锅、勺、壶、铲、笼、鍪、匙、铖、盆、桶、刀、剪、锯、斧、犁、镢、锹、锄等以及各种细杂共几十个种类。每个种类又按大小、轻重式样和用途,具体分为上百个型号,名目繁杂,数不胜数。如钉类,按形状分枣籽钉、鱼眼钉、卯尖钉、水泡钉、荷花钉、车钉、斗钉、犁钉、耙钉、门钉、柜钉、镰钉等,每类钉中又分为大小、轻重规格各不相同的若干种。再如勺类,则按打水、舀汕、烧茶、炒菜、取米面、舀汤等各种不同的用项制作重量、口面、深度、把长、库长等大小不一的铁货品种,使各地用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任意挑选。

质量高。荫城铁货制艺高超,规格精巧,经久耐用。凡用过荫城铁货的人都知道,这里的铁器比一般铁货的铁质、铁性要好。荫城的铁锅、铁铖等灶具,新货时呈灰色,使用前先用砂石磨光擦净,明火加热,然后食油浸里,草木灰熏外,使用起来里边盛水不生锈,外边遇潮不腐烂,越用越黑亮,美观好看,经久耐用。用这些铁器蒸、煮、炒、煎的饭食不变色,不变味,不损害营养成份。荫城的铁勺、铁匙成形后,表面沾薄铜,即把黄铜热处理后打在铁器表面,薄铜厚铁,浑然一体,看去光亮照人。用其制作的食品,色、味俱佳,烹调效果绝非铝制品可以比拟。荫城的“娃娃绳”,其形如链,每挂百环,重达半斤,十分精制,—度远销西藏,成为藏民所喜爱的装饰品。荫城的水泡钉,入水不生锈,头圆心空,厚薄均匀,永不掉盖。荫城的椽钉,人称“三绝”:上尺绝,长短粗细,分毫不差;上秤绝,几个一斤,数准秤平;上木绝,入木生锈,牢不可拔。用这样的铁钉钉椽,即使椽本身已年长朽烂,铁钉与木衔接处依然紧扣如初,力拆不开。

善经营。这是荫城铁货得以畅销万里的关键。荫城人会打铁货,但是全村几百户,即使家家升火,人人打铁,铁货产量也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小小荫城何以“日进斗金”呢?最重要的是荫城人勤于经营,会作买卖,把这里变成了名扬中外的铁货集散地。在荫城的铁货铺和市场上,本村铁货占的比重并不多,大量的铁器是长治、高平、壶关、陵川、晋城等县的几百个村庄、千万户农民铁匠的手工业产品。这些产地不论离荫城几十里,还是上百里,也都把产品运来,打上荫城铁货的名牌进行销售,否则就难以出手。正如人们说的“高平铁、晋城炭、离了荫城不能干”。荫城人在吸纳他们的同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地维护其名牌声誉,共同营造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铁货市场。于是,荫城铁货愈见声名鹤起,吸引了八方来客。在铁货买卖的旺季,荫城的铁货行店都有外地庄客常住,全村留人客店、旅馆上百个,村中的大街,今还保留着“馆街”的称呼。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客商云集,镇上的客栈、饭店百余个,一直营业的深夜,那时的荫城就有了不夜城的美誉。当时全村留住的远地外商少则五、六十家二百多人,多则七、八十家三四百人。常驻荫城客商共有九路,分别是:关东客(东北三省),京客(北京、天津),上府客(太原、大同),西府客(陕、甘、宁),口外客(内蒙、新疆),河南客(河南、安徽、湖北),山东客、两广客、西南客(云、贵、川)。这些客商大部分都是来定货的,他们看中的是荫城铁货高品位的质量和上党人宽厚而又诚实的品格。荫城的铁货商根据各路顾主的要求,依图制品,定点进货。对产品质量、规格、标准严格要求,对顾主认真负责,信守合同。质量与信誉的结合,使得荫城铁货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俄国、日本、朝鲜、不丹、尼泊尔等国家,荫城铁水流向全国、流向海外,年交易额可达一千万两白银。

我们研究荫城铁货,很自然的必然要涉及到潞商。其实,潞商的崛起,也是在明代。经营品种,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潞绸外,很大程度上就是经销铁货了。

元末明初之时,荫城人就在北京城里开办“恒盛毓”,专营铁货。据说东家姓李,是朝中的一位尚书。荫城以李姓居多,《潞安府志》中说:“长治荫城,居民皆姓李,唐韩王之后。”

但这位李尚书究为何人,尚不敢妄定。2003年,我们在荫城采访时,曾遇到一位“恒盛毓”李家的后人,他给我们看了他家长期以来一直密不视人、不知传了多少代的家传珍宝——老祖宗从京城带回家乡的一块木质御匾。木匾上“元礼部尚书”五个雄健的大字显露在我们眼前,岁月剥蚀的木匾上虽朱漆金字多已脱落,但刀刻楷书功力深厚,古朴苍劲,历历在目。木匾周边装饰已残损和朽软,可用料讲究,质地为上等的花梨木,两面雕刻了完全相同的文字内容,整体考究,简洁明快,故从其形制考证,它当时的作用应该是礼部尚书出行时,仆人高举的象征和代表身份的“开道牌匾”。

“恒盛毓”因为有礼部尚书的撑腰,所以他的生意便越做越红火,同时,还把家乡的同行带到了京城,先后在北京城的繁华区涌现出了“裕兴泰”“东和丰”“西和丰”“庆顺永”“万泰隆”等数十家铁货庄,源源不断地将潞州铁货运往北京城,一代代的发扬光大。到了清朝咸丰末年,长治县经坊村的陈家,再次把握好了难得的经商机会,发展成为铁货商人里的龙头老大,在京城开有四处铁货门面,另在天津还开有两处。陈家将赚到的白花花的银两,运回家乡,在经坊村建了陈氏一条街,青石铺路500余米,还建有藏书楼、梳妆楼、闺阁楼房产数百间,在潞州城莲花池捐银数百元,建“琅环福地”藏书楼一座。而且,资本逐渐扩大,民国时,从京师到潞州沿路都有陈家的铁货买卖,陈家后代留学日本的铁货巨商陈慎德从京师到潞州往来根本不用住店,沿路三五里就有一个他家的铁货铺,随时随地都可在自家的铁货铺休息。据说铁货巨商陈慎德的资产经过三四代人的积累达到了上亿两白银。

而在荫城,即使在铁货早已消失的今天,当你漫步在荫城的大街上时,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繁荣昌盛的痕迹。山前坡下,一层层紧罗密布的木结构灰砖店铺,林林总总,错落有致,这些古老的明、清建筑都集中在一处叫后圪廊的地方。后圪廊,当地的人们也习惯叫它铁货巷。巷的宽度仅仅3米多点,但蜿蜒曲折四五百米内,店铺门面一个挨一个,绵延不断。它与老东街、馆街、北街相连,四通八达。虽然,后圪廊两旁大大小小的店铺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红火和熙攘,如今已是门窗紧闭,个别处残垣断壁,但座座巍峨、考究的明、清店铺建筑中,透出的是一股股富有神韵,砖是磨过的砖,石是雕过的石,木是有纹饰的木,砖雕、木雕、石雕,每一个建筑对象上都留下的是精雕细刻,鬼斧神工。四梁八柱、里三层外三层的做工,蔚为大观,没有钱是换不来这些建筑精品的。在铁货巷六区32号的大门上方,一块清朝年间的巨型木匾古韵犹存,隽秀苍劲的“瑞盛钉店”四个金字依稀可见。六区19号黑漆的大门上满满的钉了千余枚铁钉,怎能不让外来人稀罕呢,可谓“铁府、铁钉、钉铁门—牢靠”,足见铁府铁资源的富足。六区1号,旧门脸的上方用木料雕琢着“不欺三,滋利生”的经商古训。总之,在这里,只要你细心留意,用心琢磨,铁府处处可见用铁写就的文化。

在与荫城毗邻的南宋村,潞州铁商的居住地。村中一处秦家大院,前后共分8个院落,宅深墙高,古色古韵,院与院之间的一条幽深的长巷,蕴藏着豪商大贾的深宅大院里那一种特有的诡密般的富贵,而中院里的那幢四层高楼,更是显出了一种傲视群雄的霸气。这是明朝时南宋村的秦氏二兄弟在河南漯河经营荫城铁货时置下的家产,如今虽已破败,但就其格局和建筑特色,一点也不逊色于晋中市的乔家大院。只是被发现的晚了些,2004年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在长治县的荫城镇周围,经营铁货的绝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几家,而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时曾有“天下十三省,省省不离潞州人”之说。明清时期,荫城铁货不仅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而且还流往海外。明《实录》弘治十四年(1502)八月壬申条载,大同十一州县使用的铁器和耕具,皆由商人从潞州贩运而来,隆庆六年(1572)五月乙已条中所说的潞安锅,也是由商人贩运而来买给蒙古族和满族的。《史料旬刊》第28期载有一段“秦公德案”,记述了长治县八义镇商人秦公德在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十年中的商业活动:

该镇居民,多在安徽贸易,秦公德亦素以帮伙营生……二十九年,又领本县冯祥本银,在外贩运米豆……三十六年……又贩运铁货……往江南售买。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明清之际,长治县仅一个镇,在安徽经商者就有多人,长治(潞州)的铁货就是由他们贩运至江南的。

荫城铁货曾火红了数百年,荫城这个名字也曾火红了数百年。

然而,荫城铁货也和潞绸一样,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重税盘剥是封建社会抑制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仅以铁税一种就名目繁多,据《山西冶铁史》载:

炉中见铁曰炉税,铸作成器曰锅、铧、钟、鼎物税……;铁出卖曰铁税,熟铁打刀曰刀税,钉曰钉税,拔铁条者曰方税,曰大车税,曰小车税,曰条税,所在收税。

清雍正时,泽州、潞安府一带流行一种“落地税”,《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说:

系知府委人收管。细察历来相沿成规,当店每店一年十两二钱,生钱百个税钱一分,熟铁粗者百斤三分,细者六分,麻子每石二分,麻油百斤八分,干粉百斤一钱二分,故衣绸帛每件八厘,布衣四厘,白布每匹税钱三分,麻一斤一文,椽子一根一文,每起一票六文。此其大概也,余有税之物尚多……

更有官吏巧强豪夺,任意勒索。做过长子县令的唐甄这样说:

彼为吏者,星列于天下,日夜猎人之财。……如填沟壑,不可满也。……而民之毒于贪吏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以数十年来,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赖,妻去其夫,子离其父,常叹其生之不犬马若也。

当然也有其内部的原因,唐甄在其所著的《潜书·富民篇》中如是说:

潞之西山之中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已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担挽,所籍而食之者,常百余人。或诬其主盗,上猎其一,下攘其十,其冶遂废。向而藉而食之者,无所得食,皆流亡于河漳之上。

重税盘剥,巧强豪夺,再加上内部的不团结,荫城铁货的经营日渐艰难。据《山西二轻工业志》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长治荫城的铁货交易由1000万量白银下降至40万两白银。当时有个叫管廷鹗的人在《潞安迈中》这样描写道:

烟煤涂面黑熏甚,荆棘钩衣滥缕多。

铁冶利微强罢业,石田无尽且偏斜。

剧怜生计太萧索,驻马荒山一概歌。

到了民国时期,荫城铁业已是强弩之末。连年不断军阀混战,交通阻隔,运输停滞,铁货积压,生产渐趋萧条。在兵荒马乱的世界里,作为经营荫城铁货的潞商也雄风不再,走出去搞运输铁货的人越来越少。此时,潞州的铁货比明清时的销量和输出量大大下降,荫城一带的铁炉减少200余座,铁货行铺由350家减少到仅有的34家。民国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机制铁货大量进口,抢占市场。洋铁货成本低,物美价廉,而此时潞州铁府的铸造技术仍然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操作上,这便导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南北方各大城市对上党的铁货需求量锐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上党各重镇,荫城铁货更是雪上加霜,铁府80% 的铁炉停产,销售铁货的店铺纷纷停业关闭,常住荫城的外地客商逃难出走,仅有零星几家店铺,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解放后,在政府的竭力扶持下,虽然也曾一度接近于历史最好水平,但毕竟因为种种条件的制约,再也找不回往日的市场,找不回往日铁货的辉煌了。

长治潞绸

  《隋书》上说,上党之民多重农桑。栽桑──养蚕──纺织,在上党积久成习,这就是潞绸。潞绸的生产始于何时,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据史料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晋国人民的衣服已经有了经过加工的蚕丝织物和葛麻织物。《诗经、魏风》有一首《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

行与不还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沽沽兮,行与不逝兮。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采桑之歌。它说明在春秋时期采桑养蚕已普遍流行。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在仕途失意之后,曾到潞州寓居三年多,他在潞州曾写过一首《染丝上春机》:

玉(两贝下瓦)汲水桐花开,倩(上加草头)蓓丝沉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

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李贺在诗中描绘了潞州丝织的全过程。从汲水浸丝,到少女静坐高楼,纺织绸帛。织出的“腰绶”,再送给心仪的男子佩用。说明唐代时的潞州,丝织品技术上已很精致,图案也非常精美。

然而,这时候的潞绸还只是局限于民间生产,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翻开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辞海,“潞州”辞条下写道:

明为纺织业的中心,以产潞绸著名。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写道: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冠以产地名称的著名绸类品种,如山西的潞绸,南京的宁绸,四川的川大绸,福建的瓯绸和山东的茧绸。

明时,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千余张,“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顺治《潞安府志》),分为6班72号,各机户均被登记在册,发给执照,犹如职工档案。明朝政府每十年在潞州派造潞绸4970匹。中央的派造命令,“具题者内臣,拟旨者阁臣,抄发者科臣”,万历以后,也有皇帝直接诏令建造的情况(《山西通史》)。

可见,潞绸作为皇家贡品,是官办经济的产物。也许,皇帝压根就没有想到,潞绸会因为它的精巧亮丽,成为天下流行的抢手货,甚至出口海外,“贡篚互市外,舟车辐辏者,传输于省、直,流衍于外夷,号利薮”(乾隆《潞安府志》),这首先是因了潞绸那高品位的质量。潞绸为工极细,络丝、练线、染色、抛梭,机户不以为累,色调可谓五彩缤纷,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油绿、真紫、艾子以及黑、红、黄、绿、酱等10多种花色,犹如“捐碎璧于宝山,分零玑于瑶海”(乾隆《潞安府志》)。潞绸的规格分大绸、小绸两种,大绸每匹长六十八尺,宽二尺四寸,重六十一两;小绸每匹长五尺,宽一尺七寸。据《明会典》载,当时明朝通行的贡绸,宽二尺,长三丈五尺。而潞绸中大绸的规格较朝廷的规定既宽也长,这说明潞州所用的织机和机户的技术,在当时已属于先进水平。所以,“西北之机潞最工”(《蚕论》),当时流传有“南京的罗缎铺,苏州的绸缎铺,潞安府上开丝铺”的民谣。

这曾经是一段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人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地处太行山上的上党地区,山大沟深石头多,如果说此地产煤产铁或者更粗更野一些的东西,人们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若说到在600年前这里就曾生产出了质地优良的丝绸,而且还足以和南京、四川等地的丝绸媲美,甚至用来制作皇袍,这实在使人有点不敢相信,好像上党之地只能生产粗糙而又土气的东西,就连与明朝相去不远的清乾隆年间在编修地方志时,也曾将潞州栽桑养蚕一事尽行删去,他们不相信上党地处高寒能栽出桑树来,因为那时候上党历经战乱,蚕桑已经凋敝,潞绸生产也随之凋敝,因此他们“以为时月多不符合,将蚕桑之事概行删去,似此地绝不宜桑,而前志所言悬虚无凭,近年襄垣知县贾慎农劝民栽桑……,襄民竭力栽植,全活四万余株……”(乾隆《潞安府志》)。由此可见,岁月流逝了真实,时间模糊了视听,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是多么的可怜。

但是,潞绸确实有过一段超乎寻常的辉煌,故宫的龙袍上赫然标明的“潞绸”二个字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潞绸绝不是一般的粗绸,它是可供皇帝使用的绸中精品,是上党人民在大山之中用灵巧的心和灵巧的手编制而成的一段彩虹。

明定陵万历孝靖皇后棺内出土有完整一匹“红色竹梅纹潞绸”,颜色鲜艳,花纹清晰,纹饰图案为写实竹叶与梅花。其质地组织为3枚经斜纹,花为平纹组织。经密700板/lOcm,经纬线均加捻,幅宽85cm。更为可贵的是,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幅墨书:

潞绸一匹,长五丈六尺,阔二尺二寸五分。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所学,山西部政分守冀南道布政司左恭政阎调□,总理官本府通判黄进日,辨验官督造提调官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我续,经造掌印官潞安府知府杨枪,监造掌印官长治县知县方有度,巡按山西监察御使、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南道布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阎溥,机户辛守太。

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有关潞绸的最直接的物证,它为我们提供了潞绸产地、标准规格,印证了潞绸作为贡品的历史。明代关于上贡潞绸的规定为:

十年一限,进绸四千九百七十尺,分为三运,九年解完……以十分为律,长治分造六分二厘,高平分造三分八厘。造完各差官解部交纳。

由此可见,潞绸织造完后,交给当地官府,由他们再派员解卷送赴京。潞绸上贡朝廷可以不用商人,但潞绸除了供给皇家使用外,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成为“遍宇内”,“衣天下”的一种商品,于是就出现了潞绸商人。

我们最早认识经销潞绸的商人是在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中(简称《玉壶春》),该剧提到并描写了一位山西潞绸商人,装着三十车洋绒潞绸到淅江嘉兴做买卖,结识了妓女李素兰的一段故事。

这出杂剧的第二折中,潞绸商人有一段自白:

自家是山西平阳府人氏,……装有三十车洋绒潞绸来这嘉兴府做些买卖。

潞绸商人在嘉兴看上了一位名叫李素兰的妓女,要拿三十车洋绒潞绸换取这位妓女:

我有三十车洋绒潞绸都与妈妈,则要你个大姐。

文学不是无本之木,《玉壶春》杂剧中不仅出现了潞绸,还出现了卖潞绸的商人,充分说明了此时的潞绸已经从皇宫走向了民间。

这一点,我们从明朝的许多典籍中可以得到印证。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初编的《说唐》,其中多次提到潞绸:

单雄信入内,封了三两程仪,潞绸两匹……

又取出潞绸十匹,白银五十两,送与叔宝为路费……

创作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有17处提到潞绸,如第三十七回:

王六儿之女爱组买了二匹红绿潞绸,两匹绵绸和他做衣里儿……

明朝万历末年沈瓒的《近世丛残》中说:

袁了凡令宝坻时,一日门上传单贴入,日道未陈某嵇首,延尺……其服饰长帽素绢,一撇箱鞋,潞绸袄。

明万历年间,冯梦龙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说:

美娘见到刘四妈沉吟,只道他作难索谢,慌忙又取出四匹潞绸……,道:这几样东西奉为姨娘为代折之敬。

《张献忠陷芦州记》:

走至花园中,即八大王张献忠处,但见八贼头戴水色小抓毡帽,……身穿酱色潞绸箭衣。

一种产品,能在短时期内载入典籍尤其是进入文学作品,而且如此广泛,可知其影响之深远;一种商品,从地方官吏到绿林好汉,从市民家属到青楼妓女,“士庶皆得衣”(吕坤《去伪斋集》),可想其销售之繁荣。

不仅如此,潞绸还飘洋过海,出口阿拉伯、印度、地中海东部沿海国家以至欧非两州,形成连接长安横贯亚州的丝绸之路,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补充,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但是,潞绸却不可避免地衰亡以至灭绝了。其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官僚制度阻碍了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在明代时潞绸是一种官办经济,但官办经济并没有给生产潞绸的机户带来好处。首先是科征繁重:

催绸有费,验绸有费,纳绸有费,所得些须,尽入狡役积书之腹,化为乌有。

好在除官差外,自己尚可将所产潞绸作为商品向市场出售,以此弥补官差之损失。明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山西连年遭受特大旱灾,潞安等地颗粒不收,灾民流离满路,到二十一年仍是“村落成墟,极目蒿蒿,伤心丘陇”,但朝廷的强征暴敛,仍是急如星火,逃者见返,则逼其完纳逋赋。万历三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曾四次加派潞绸织造,其中十五年和十八年是泽潞灾荒饥馑最严重的时期,此时桑树也因天灾人祸被砍伐殆尽,未砍的也不死也枯,造成潞绸原料断绝,以至于山西巡抚吕坤不得不上奏朝廷请停织造:

查万历三年,坐派山西黄绸二千八百四十匹,用银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两。十年坐派黄绸四千七百三十匹,用银二万四千六百七十余两。十五年,坐派黄绸二千四百三十匹,用银一万两千余两。十八年,坐派黄绸五千匹,用银二万八千六十两。夫潞州之有绸也,非一年矣,……士庶皆得而衣,……上用内用未必如此之多,……宗仪捐捐,兴枵腹之嗟。……黄绢虽非岁织,但山西困惫已极,尚再行坐派,或改江南,别项织造之价,或工部另议。

但腐朽昏庸的皇帝不但不体恤下情,反而加派不已,无奈机户只好从外地购进原料,这样必然加大了生产成本,导致赔累加剧。明朝末年,烽火四起,潞绸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绸机由明初的九千余张锐减至一千八百余张。经过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机户零落殆尽。清顺治初年,清廷又重新收罗了一些名列匠籍的机户进行织造,拼凑了十三个绸号和一个丝行、一个牙行,但也没有给机户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此时的绸机只有三百有奇,清廷却要机户以“三百机抵九千之役,以十三号力而支七十二号之行”。自顺治四年始,每岁派造三千疋。这时候,潞州的大地上已几乎看不到桑树的影子,据清乾隆《潞安府志》记载:

织造令一下,比户惊慌,本地无丝可买,远走江浙买办湖丝。打线染丝,改机挑花,顾(雇)工募将,其难其慎,既惧浆粉,复恐溃氵殷。……南北奔驰,经年累月,饥弗得食,劳弗得息,地不能种,口不能糊,咸为此也。

如此的狂征暴敛,使得“机户赔累,荡产破家”。清顺治十七年(1660),潞州机户暴发了一场大罢工,他们“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帐薄,欲赴京陈告,艰于路费,中道而阻”。

这次“焚机罢工”事件,是长治平民阶层反封建斗争的先声。罢工以清廷取消派造命令为胜利,但这是一个悲哀的胜利,封建制度摧残了一个产业,毁坏了一个品牌,从此潞绸每况愈下以至销声匿迹了。

长治土特产品

长治地区、郊区

潞酒 长治堆花 腊驴肉 酥火烧 糰子 鸳鸯拔子 三合面

凉粉 棋子面 丸子汤 和子饭 麻花 麻糖 水煎包 扒鸡

长治县

潞麻 荫城铁器 中国草墙纸 火烧 腊肉 凉粉 长治扫帚

猪汤泼火烧

襄垣县

黑酱 挂面 西港豆腐 米醋 荤汤素饺 拉面

武乡县

大黄梨 酥梨 山药蛋 陶瓷 枣糕 干饼 代州香小米 擦蝌蚪

黎城县

大青羊 黎城三宝(核桃、柿饼、枣) 党参 三角火烧 水煎包

梨侯虎 剪纸

平顺县

甘泉白洒 党参 花椒(大红袍) 核桃 八股油条

壶关县

紫团参 辛寨老陈醋 清流瓷器 大安梨 羊汤 晋庄谷

长子县

潞麻 青椒 铜乐器 炒饼 猪头肉 粉条 豆火烧

屯留县

陈姚二岭小米 罗庄大葱 五里庄丝 织挂毯 山药蛋 草灰煎饼

大叶茶 老军庄牛肉 油炸糕

沁源县

蘑菇 金针(黄花菜) 蕨菜 木耳 法中黄梨 核桃 黄芩 柴胡

连翘 南瓜 山药蛋 烤饹饹

沁县

沁县三宝(鸡蛋、瓜子、沁州黄) 干馍 豆瓣酱 刀拨面 荞面

莜面 软米糕

长治潞酒

  潞酒,因产于潞州而得名。据古籍记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西通志》列“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述,可见潞酒与汾酒在我国古代已驰名四海。

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相传唐景龙元年(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潞州各县酿酒业很发达,有近五十座烧酒坊。唐玄宗即位后,视潞州为发迹之地,开元十一年到二十年(723-732年)9年间先后登太行山来潞州,以“宴父老”。当地的官员将潞酒作为贡品献上筵席,有诗形容当时的酒宴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他还两次免征潞州租税共8年,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纵酒之风炽盛,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

“一壶潞酒半里香,入口绵绵永难忘”。潞酒以其透明清香、绵软味长而著称。到了宋朝徽宗年间,潞酒已行销于太行山一带,潞州很自然成了潞酒生产的集散中心。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冀城到晋南,曾有“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诗。可见潞酒在晋、冀、鲁、豫等省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潞酒还源源不断地运往京都汴梁(今天封)。到了明末清初,潞酒甚至远销于四川涪州(今涪陵市)。故民谚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

现在长治潞酒生产的主要品牌有:潞酒、潞州香、潞州醇、二贤庄古酒等,口感独特,装潢考究,是酒中之佳品,也是馈赠之佳品。

长治潞城大风丸

古潞州传统名药,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处方始于明末清初,由“万镒堂”药号根据祖传秘方配制成药,霜蜡成丸。此药具有舒筋活血、开窍祛风、通经络、强肝肾、补精养水的功能,对四肢麻木、筋骨酸困以及妇女产前产后一般风症有特殊疗效。

在华北、西北,尤其是山西,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潞城所产大风丸连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

上党中药材

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长治市地处太行、太岳两大山脉之间,因独特的气候,种类多样的生物资源,自古就是我省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上党中药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

目前,全市共有平顺、沁源、黎城、武乡、屯留、沁县、长子、壶关8个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有连翘、党参、柴胡、黄芩、苦参、板蓝根、金银花、白芍、知母、地黄10大中药材品种。

长治党参

党参以其故乡在上党盆地而得名。上党人参灭绝后,人们用党参代用,因而党参药用历史不长。党参之名首载于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丛新》。该书刊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编修《潞安府志》,在“物产卷”部分列到“党参”时,特别注明“古有人参......今所出惟党参”,并说“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止渴生津”,党参含糖多,味醇质优,以补中益气的特有药用价值闻名于世。

长治市党参品种很多,分布在平顺、壶关、长子、潞城、黎城、武乡等县,不仅在全国销量很大,而且在亚洲各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上党铜器

上党铜器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餐饮用品、乐器及工艺品。北京故宫东西长廊,三五成行,排列整齐的直径为1米多的鎏金铜缸是精美绝伦的国宝,它就是由潞城铜匠冶炼铸造的。潞城铜器之所以有名,与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是分不开的,其特色之一是选料精,工艺细;二是造型古朴,色调富丽,雕花精湛,既美观,又适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工艺品图案基本上是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吉祥如意的图符,如八仙壶、龙凤壶、仿蒙古镶嵌奶壶等,逼真地再现了不同的时代的艺术风格。

长子县的铜乐器制造业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同行业八大产地之一。产品有铜锣、铜钹等40多种,所产乐器音质纯正,音域宽广,多为民族、民间乐队使用。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一些著名音乐团体的厚爱,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平顺大红袍系列产品

由平顺大袍开发有限公司生产,1、原始天然调味品,有精装大红袍花椒三种(50KG、200KG、10KG装);精装朝天椒(100G装),精装八角(40G装),炖肉调料(60G装)。2、粉末状调味系列,有大红袍花椒粉二种(10G、15G装),大红袍花椒盐二种(20G、15G装),猪肉饺子、羊肉饺子、三鲜饺子、素馅饺子、麻辣香、千层饼、山西面食、烧烤八种调料。上市以来,市场看好,质量可靠。

1997年10月荣获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最受欢迎产品”奖。

1999年1月荣获山西省农副产品与包装展销展示会铜奖。

壶关克烧净

壶关县中医院烧伤专科医师李文良在其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研制而成的“克烧净”烧伤药品,以治疗方法独特,病人无痛苦、费用低、愈合快、深圳特区度烧伤不手术、无疤痕的声誉迎来众多患者。

中国烧伤协会副主席孙荣华、烧伤专家席秀曾、薜铁所、陈承祜等专家认为:该技术为中国一绝,世界一流。

壶关陈醋

壶关县陈醋酿造历史悠久,颇负盛名,以辛寨村为盛,有“上党醋乡”之称,曾是宋代贡品。该村醋厂生产的峰波牌老陈醋有3个系列,18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外销港澳、东南亚等地。

长子青椒

长子县土肥水美,碧水蓝天,是全省蔬菜生产基地,盛产大青椒,面积7万多亩,总产量达6000余万公斤。长子青椒以个大皮厚、色泽鲜嫩、口感纯正等特点,闻名全国,享誉海外,畅销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并转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椒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青椒之乡。

一业带动百业兴,长子县依托青椒为主的蔬菜生产,大力开发绿色农业,发展旅游、运输、商业和综合服务业,形成了一产促三产的新格局,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沁州黄小米

沁州黄小米,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沁州黄小米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清康熙皇帝御赐“沁州黄”,以皇家贡米而久负盛名,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号。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晶莹透亮,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民间谚语谓“金珠子”、“金珠不换沁州黄”。

沁州黄小米绵软可口,清香扑鼻,且营养丰富。中医学认为,沁州黄小米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利尿、消肿及滋阴之功效,系晋东南乃至北方广大地区人们传统营养食品、滋补佳品。经检测,沁州黄小米含有丰富的脂肪,为大米的7.8倍,维生素E为大米的4.8倍,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大米的4倍;含钾高含钠低,钾钠比大米为9:1,而小米为66:1;含铁量为大米的4.8倍;含磷也丰富,为大米的2.3倍。

2003年08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沁州黄小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历史传说

传说远古时期沁州为湖,檀山为岛,岛是鸟的世界,自有凤凰来仪。当湖水退去,人类文明沐浴檀山时,这里成为佛教圣地。那一年天遇大旱,四处土地干裂,作物枯黄,檀山寺和尚上凤凰台祭祀时,发现野谷三株,生机盎然,秋季采收,来年在凤凰台下开荒撒播,几经培育,谷种发生神奇的变化,米色腊黄,颗粒圆润而晶莹明亮,吃起来香甜可口,竟成了寺院主要粮食来源,因谷子是在坡上混长,便给她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爬坡糙,碾下的米叫糙谷米。人们说这几株野谷是凤凰留下的神种。

在明朝嘉靖年间,檀山寺一位僧人给在京的亲戚捎去糙谷米一斗,适逢皇后生子,因失血过多面黄肌瘦,病情严重。一天,皇后口喊:黄金汤......于是皇帝命宫中大小宫员在京城四处寻觅,有位宫员巧遇僧人亲戚之母,正端着一大碗糙谷米汤给坐月子的儿媳妇食用,黄袍官员问老妇这是什么汤?老妇回答:黄金汤。官员大喜,便重金换来糙谷米煮汤献上,皇后一见黄金汤,连喝数碗,安然入睡,不久病愈。事后访得此米产自沁州,嘉靖皇帝发旨沁州,封糙谷米为贡品。

沁州黄

“沁州黄”原名“爬山糙”,是300多年前,沁州檀山寺几位和尚培育出来的。当时在清朝做保和殿大学士的吴琠,听说家乡的“爬山糙”,亲自到檀山寺品尝一顿,方知果然名不虚传。为此,他便将“爬山糙”更名为“沁州黄”进贡给康熙皇帝。康熙很爱吃,御笔一挥,列为贡品。这样“沁州黄”便以年年进贡皇帝而闻名天下。

“沁州黄”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土质,谷香味浓,植物脂肪含量高达4.22% ,比普通小米高12.5% ,可溶性糖类的含量达到1.6% ,也是普通小米无法比的,且粗纤维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白面等,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中国谷子品种资料目录》中编入的一万一千多个谷物品种,经专家鉴定,没有一个品种能比得上“沁州黄”。它与山东省金乡县的金米、章立县的龙山米,河北省蔚县的桃花米,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贵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