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海城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是北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市政府驻地,总面积141.24平方千米(其中涠洲岛24.99平方千米、斜阳岛1.89平方千米)。2017年末全区总人口30.9万人(常住人口34.86万人)。从2011年1月1日起,涠洲镇成建制委托给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

区划名称海城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450502
辖区面积141.24 km2
人口数量30.9 万人
车牌代码桂E
电话区号0779
邮政编码536000
行政驻地中街街道
气候条件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北海市区中部

海城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中街街道450502001
东街街道450502002
西街街道450502003
海角街道450502004
地角街道450502005
高德街道450502006
驿马街道450502007
涠洲镇450502100

海城区建制沿革

海城区辖境在清道光年间,为合浦县靖海团局驻辖。咸丰(1851~1861年)初,为珠场司衙署驻辖。清末至民国初,仍为靖海团局驻辖。民国15年(1926年),裁撤靖海团局,改市建制,成立北海市政筹备处。20年至34年(1931~1945年),先后属合浦县自治第二区之北海镇(20年设),第五行政区和第三行政区之北海东、西2镇(30年设),历为区署驻地。35年裁撤第三区,仍归北海东、西2镇管辖,直属合浦县。

1949年12月4日,北海解放,今海城区辖境属北海东、西街人民政府管辖。1950年3月6日涠洲解放,6月建立健全乡街人民政权,为北海镇人民政府所辖。1951年1月北海脱离合浦县成为直属广东省的地级市,同年5月转托广西省领导。1952年3月正式划归广西省,属北海市第二区、第三区分辖。1953年1月属第一区人民政府管辖。1955年5月改属广东省,建制不变。1956年归属合浦专区的北海市(县级市)。1958年11月改属合浦县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6月北海改属湛江专区县级镇,归北海镇城镇、涠洲、郊区3个公社分辖。1964年10月北海复为县级市,分属城镇公社和涠洲、高德、地角、西塘公社。1965年北海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县级市,建制延旧。1983年10月恢复地级市。1984年9月11日撤销公社建制和街道办事处,成立海城区。

1990年7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桂政函[1990]20号):北海市郊区的地角镇和西塘乡的徐屋、谭屋、张屋、大乪、体育里、塘仔、石子岭、三合口、沈四、油行、火烧床、屋仔、发宝、红坎、沙井头、丁屋、劳屋、上村、陈屋、莫屋、后塘、李屋等22自然村,以及高德镇的勒棚村划归海城区管辖;同时,将地角镇改为街道办事处,作为海城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137号):扩大海城区的行政区域,将原郊区的涠洲镇(含斜阳岛)、高德镇的马栏、军屯、开江、垌尾、翁山、赤西、高农8个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脚、岭底、庙山5个居委会及平阳村公所的螺壳村、龙沟芦村,西塘镇的西塘、西边垌、驿马3个村公所划归海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北部湾大道。将大墩海、南万、新村3个居委会划归银海区管辖。

至此,海城区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约21万人。辖5个街道、1个镇:地角街道、海角街道、西街街道、中街街道、东街街道、涠洲镇。区政府驻环卫路。

1996年7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靖海镇。至此,海城区辖东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5个街道和涠洲、靖海2个镇,5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

1998年4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驿马镇。调整后,海城区辖5个街道、3个镇:中街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海角街道、地角街道、靖海镇、涠州镇、驿马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城区总人口273413人。其中:中街街道46402人,东街街道40798人,西街街道44995人,海角街道39914人,地角街道15434人,靖海镇28900人,涠洲镇11978人,驿马镇44992人。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5号)同意调整海城区部分镇的行政区划:撤销驿马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以原驿马镇的行政区域为该街道办事处的辖区;撤销靖海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以原靖海镇的行政区域为该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同年7月4日,海城区政府下发《关于撤销靖海镇改设为高德街道办事处和撤销驿马镇改设为驿马街道办事处的通知》(北城政发[2005]7号)。

海城区地理环境

位置

海城区位于北海市西南部,市区中心向西延伸地带,处于东经108°5′—109°47′,北纬20°26′—21°55′之间。东南与银海区相邻,西北临海,北与合浦县相接。总面积141.24平方千米(其中涠洲岛24.99平方千米、斜阳岛1.89平方千米)。

地貌

海城区大陆无可资灌溉的江河,唯湖海运河(人工渠道)流贯区境。涠洲岛有几条放射状间歇性溪流,西角有一座容量191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海城区海岸线总长57.2公里,其中陆区海岸线25.27公里,岛屿海岸线31.93公里。陆区地角至南澫一线为岩线,岸线曲折。北海港附近有一条东西向标高-5至-10米的深水槽。其余海岸为砂堤、砂坝或沙质海滩,岸线较平直。斜阳岛及涠洲岛的南部为岩岸,涠洲岛北岸为沙质海岸。境内有北海港、高德港、涠洲港。

气候

海城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特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受偏北季风控制,4月至9月受副热带高压、强风和偏南风影响。四季不明显,秋春相连,长夏无冬,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2089.3小时,年日照率47% 。最多为7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240.8小时,最少为2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81.5小时。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923兆焦每平方米每年。

陆区年平均气温22.6℃,涠洲岛为23.0℃。常年最热月份为6月、7月、8月,平均最高气温26.5℃,极端最高气温37.1℃。常年最冷月份为1月、2月、12月,平均最低气温19.8℃,极端最低气温2.0℃。

海城区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1997年调查统计,海城区辖区土地总面积21281.913公顷。在各类土地面积中,海域面积7356.58公顷,耕地面积5670.893公顷,园地面积136.32公顷,林地面积1901.589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440.087公顷,交通用地444.593公顷,未利用地1331.853公顷。

水资源

海城区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绝大部分是透明、无色、无味、无臭的低矿化淡水,PH值一般小于6.5而呈弱酸性,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分布于海城区水源地、禾塘村水源地、后塘村水源地等处。海岛的生活生产用水也是依靠地下水。

植物资源

海城区植物资源较为匮乏,野生果树和风景林、防护林有少量分布。主要有:黄榄、乌榄、荔枝、龙眼、黄皮、杨桃、马尾松、榕树、木麻黄、桉树、苦楝树等。药用植物有樟树、干葛、金钱草、金银花、田基黄等有零星分布。

陆上动物资源

哺乳类:臊鼠、田鼠广为分布。

鸟类:较多见的有:斑鸠、麻雀、喜鹊、槟榔青、翠鸟、鹌鹑、鹰、啄木鸟等,候鸟有白鹤、天鹅、雁、海鸥、野鸭等。

爬行类:鳖、眼镜蛇、蟒蛇、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泥蛇等。两栖类黑斑蛙、泽蛙、虎纹蛙、饰纹蛙、蟾蜍等。

甲壳类:螃蜞、毛蟹、四方蟹、沼虾、龙虱等。

软体类:田螺、福寿螺、蚬、蚌、蚂蟥、蜗牛等。

昆虫类:蜜蜂、蝴蝶、蜘蛛、蚂蚁、螳螂、蜻蜓、蟑螂等。

淡水鱼类:鲢鱼、鲫鱼、泥鳅、鲮鱼、鳙(大头河)、塘角鱼、斑鱼、鲩鱼(草鱼)、白鲳、罗非鱼等。

海洋动物资源

鱼类:银鲶、河豚、圆腹鲱、青鳞鱼、沙丁鱼、黄鲫、中华海鲶、小吻鲈、黄鱼、平鲷金线鱼、鳗鲶、马鲛、鲳鱼、大眼鲷、带鱼、刺鱼、沙带鱼、蓝圆鯵、鱿鱼、墨鱼、鲨鱼、石斑鱼等500多种。

虾蟹类: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短钩对虾、宽沟对虾、斑节对虾、竹节对虾、黄新对虾、须赤虾、鹰爪虾等;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锯缘青蟹等。

头足类:中国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虎斑乌贼等,以中国枪乌贼最多,约占85% 。

贝类:牡蛎、日月贝、珍珠贝、鲍鱼、泥蚶、文蛤、毛蚶、江珧等。

其他种类有方格星虫、海蛇、海龟、玳瑁、中国鲎、海蜇、海参等。

矿产资源

海城区辖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少,大部分矿种储量有限,和广西其他城市一样,北海的煤矿资源较为匮乏。海城区海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藏。涠西南油气田面积3760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4亿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965万吨,已建成涠10~3油田和涠11~4油田。

海城区人口

1985年,海城区辖原东街、中街、西街、海角4个街道办事处所属的居民委员会,全区人口841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291人。1990年8月23日,北海市行政区划变动后,郊区西塘乡、高德镇的一部分村公所和地角镇划归海城区管辖,海城区人口116616人,其中城镇人口99163人,占总人口的85% ,乡村人口17453人,占总人口15%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272人。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海市行政区划调整,海城区行政区划扩大,1995年全区人口1491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263人。辖区陆地总面积140平方公里。2000年,海城区辖靖海、驿马、涠洲3个镇和东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30882人,其中城镇人口183695人,占总人口79.56% ,乡村人口47187人,占总人口20.44%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49人,比1990年减少2623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辖区面积扩大,农业人口增加,进城投资、居住人员增多。2002年涠洲镇总人口14463人。

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27.82万人,常住人口34.86万人。

海城区旅游资源

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

毗邻国家王牌景点--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辖区内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涠洲、斜阳两岛被誉为“大小蓬莱”,其中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1995年被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与涠洲岛相距9海里的斜阳岛,四周峭壁危耸,深穴罗布。两个岛集岛、海、山、林、洞、崖、滩、石景观于一体。

白龙珍珠城遗址

古珠城位于到城东南36公里营盘镇白龙村。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这里上空,落地不见踪影,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吉祥之地,便从那里建城,称为白龙城。城为正方形,南北长320米,东南宽233米,周长1107米,墙高6米,城基宽6米,条石为脚,火砖为墙,中心黄土夹珠贝夯筑而成。城墙内外砌火砖,中心每10公分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贝壳,层层夯实,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墙周围可见古代加工作坊的遗址和明代钦差大臣《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的遗迹。古珠城在抗日战争前还保存完好,抗战期间,大部分城墙及城门被拆毁。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墙和一座南城门,1958年也遭毁尽。珍珠城遗址已列为广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角亭

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廉州镇西南面,今廉州中学内,始建于北宋景年间(公元1004~1007年),距今将近千年。汉代孟尝任合浦太守,施政廉洁,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建此亭。亭以海角为名,是因此地当年滨临大海,“在南海之角”。亭后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亭内后门上方悬挂着“万里瞻天”匾额。这是苏东坡于符元三年(公元1100年)获赦,从儋县到廉州,于海角亭挥毫而写的。但该亭几经兴废,匾额早已无存。悬于亭中一幅,是集苏东坡字体仿制的。

海滩公园

海滩公园是银滩国家旅游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海市中心以南十公里的北海银滩中部。公园由三部份组成,东区设有琴、棋、书、画院.中间是海滩、海上活动区;西区是海洋生物馆、儿童戏水池、大型露天舞池等组成的游乐区,可同时容纳游客6万多人。

钢塑“潮”位于银滩旅游度假区的海滩公园内,它是由地道的北海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魏小明设计,由中房北海公司投资一千多万元,用两个月零15天建成。整座雕塑以象征一颗大明珠的球体和七位裸体少女护卫球为主体,并由安装有5200个喷头的音乐喷泉组成。雕塑高23米,钢球直径20米。巨大的钢球是用不锈钢镂空制成。整座建筑以大海、珍珠、潮水为背影。

斜阳岛

斜阳岛位于涠洲岛东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喷发堆积形成,距涠洲岛9海里,距北海市区44海里,面积1.89平方公里。因从涠洲岛可观太阳斜照此岛全景,又因该岛横亘在涠洲岛东南面,南面为阳,故称斜阳岛。岛上冬暖夏凉,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径迷离,海蚀、海积及溶岩景观奇特。斜阳岛上住着200多客家人。

东坡亭

东坡亭位于廉州大东门街合浦师范学校校园内,亭四周风景优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东坡获赦从儋州迁移廉州时曾下榻于邓氏园林的清乐轩与长春亭,只住了两个月,期间撰写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后人为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了东坡亭。东坡亭为单檐,歇山顶结构,座北面南,分前后两进,环以回廊,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第一进为别亭,第二进为主亭。别亭两侧有两大圆门,主亭正门上方悬“东坡亭”三字大匾额,为铁禅和尚所书。主亭前面和左右山墙各有古朴的大圆窗,亭四周回廊相通,亭内外镶有许多碑碣,碑碣书体楷、草、隶、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苏东坡阴纹石刻像。在东坡像上方有仙吏遗踪四字。

侨港渡假浴场

与银滩相邻,东起侨港导航灯塔,西至天湖酒店往西350米。滩宽500米左右,滩面平缓宽广而无礁石。浴场海域无工业污染,海水透明度大于两米,超过中国沿海海水平均标准一倍以上,空气中所含负离子每立方米5000个以上,比内陆城市高出50-1000倍。浴场内游乐项目多样,有海上游艇、骑马、冲浪、沙滩足球等,配套设施完备。

情人岛

北海银滩情人岛度假公园坐落在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占地1500亩,拥有原始森林、海湾、小溪、山丘、内湖及其小屋等自然景观,风光独特、环境优美。度假公园东临七星江入银滩海湾口岸处;南临白虎头公路,距银滩公园大门300米;西临上海路(原黄海路);北临银滩滨海大道。总投资为1000万元人民币。总面积为1500亩,其中林地800亩,水塘250亩,沙地450亩。园区分为六大功能区:大门景区、水上游乐区、艺术欣赏区、休闲度假区、文化表演区、运动娱乐区。

海城区名优特产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又是珍珠的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是中国“南珠”中的佳品,自古以来一直是进贡朝庭的珍品。北海盛产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品种优良;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轮美奂;作为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之一,五彩缤纷的烟花叫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