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凉山特产,是指凉山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具有凉山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凉山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广义的特产,不仅包含着农林特产,也包含矿物产品、纺织品、工艺品等。
凉山州各地特产一览表
地区 | 特产 |
---|---|
凉山州 | 凉山特色美食 凉山苦荞 凉山桑蚕茧 |
西昌市 | 西昌油茶 西昌凉粉 西昌米粉 西昌川兴水蜜桃 西昌礼州李油糕 |
德昌县 | 德昌桑果 |
会理县 | 会理“九大碗” |
会东县 | 会东美食 会东黑松露 会东羊肉汤锅 |
宁南县 | 宁南特色美食:响皮、豆腐干、灰水粑、攀枝花 宁南桑果米花糖 宁南豆腐干 |
金阳县 | 金阳羊奶子 |
越西县 | 越西美食 越西苹果 |
甘洛县 | 甘洛炸洋芋 |
雷波县 | 雷波鲜竹笋 雷波莼菜 雷波马湖雀舌茶 |
下面是凉山州各地特产简介,一起看看吧。
凉山特色美食
彝族风味菜,意为“撒盐的肉块”。由于这种吃法是将肉切成块状煮食,而四川汉语方言称“块”为“砣”,因而得此汉语名称—“砣砣肉”。砣砣肉采用牛、羊、猪肉和鸡肉或野兽肉等制成,其中最常用的是羊肉和猪肉。以食用小乳猪为特有习惯。彝族同胞认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仔猪是最圣洁,用圣洁的仔猪待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仔猪肉嫩而不绵,香而不腻。做法是将仔猪宰杀后放置火上一边烤一边把毛皮刮除干净,烤黄洗净后再开膛,然后再将肉切成小于拳头的“砣砣肉”放入冷水锅里用猛火煮,肉汤沫散尽则肉熟,此时捞起放佐料簸匀入味后食用。主要佐有盐、辣椒粉、花椒粉以及当地特有的“木枯”(汉语叫“木姜子”)粉。由于这种“木枯”具有独特的天然味精作用,因而砣砣肉中放入少许,吃来则清脆鲜香,回味无比。彝族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酸菜汤凉山彝族汤菜中最有特色的是酸菜汤。酸菜汤清煮或烧油汤都可。酸菜汤消暑解渴清热,还可减肥;煮洋芋酸菜汤放盐、辣椒、花椒、木姜根粉味道清淡酸辣鲜。肉汤里(除羊肉汤可以不放酸菜)放酸菜可解油腻。煮鲜肉汤时放鲜酸菜味更鲜。猪肠血米盐源县泸沽湖畔的纳日人杀猪后在猪的大小肠内装上半熟米、血、盐、猪油、花椒、五香等混合物,有的则装荞麦、燕麦等,卷成圈后再煮熟,以此赠送家族亲朋。食用时切成片,用猪油炸后,下酒下苦茶,味道更鲜美。猪膘肉盐源县泸沽湖畔的纳日人都喜欢制作猪膘肉,猪膘的多少,象征着财产的多少和富裕程序。猪膘肉的制作方法是将猪宰杀剔骨后,缝制成琵琶状,内用盐、花椒、香料等腌制而成。一般在冬季腌制。制成后可放数年而不腐,久藏者尚可作药用,肉味清香,肥而不腻,胜过火腿味,是宴上的佳品。猪膘肉下牛头饭,独具风味。苏里玛·咣当酒“苏里玛”又名“日几”或“克日”,是盐源县泸沽湖畔纳日人家家户户待客必备的饮料酒,其味清香甜酸爽口,似啤酒又胜过啤酒。酒精含量10度左右,呈浅黄色,内丰富的11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各种营养物质。酿制方法是将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稗子、玉米、谷子等多种粮食混匀,在大铁锅内煮熟,烤干,底层带锅粑味,然后盛于簸箕内放凉,再与纳日妇女自采自制的酒药混匀,装入蔑制的发醇器“日卡”内,待有酒味散发时,再盛入酒坛内密封,10日左右便可启封,掺进“女儿洞”流出的泉水,稍候用打通的“则的”(弯竹管)吸出酒叶,盛于坛内即可饮用,置多日其味不变。咣光酒,又名“克日”或“安儿寄”,也是泸沽湖畔纳日人常饮和待客的饮料酒,其酒精含量30度左右,清澈透明,芳香四溢,多饮不醉。香肚将猪肚拉个小口转搓妥清洗干净,装入拌了盐、花椒面、辣椒面、木姜花、大蒜的砣砣肉紧,装好将口子缝合,在缝口上用肠片粘好密封,置爱风烟熏处熏干后只要不漏气,放得越久味越香。用一个没打开过的香肚招待客人,可抵杀只羊。煮香肚一般连汤舀在库助(汤盆)里边捞边吃,香肚味鲜美嫩爽,香气四溢,香肚汤浓白如奶。芝衣又称“泡水酒”“咂酒”“杆杆酒”,是彝族人民喜庆节日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这种酒亦采用玉米、高梁和荞子酿制成而,制作方法是将原料粗磨之后,加水蒸熟,然后倒出,凉于簸箕内,待温度适当后抖以荞壳,并加酒曲搅拌,在簸箕内封闭发酵。经过30几个小时后就可放入木桶或坛子之内,并用泥土将桶口封死放置起来,泡水酒就会逐渐酿成。半小月时间即可开封启用,放上两、三个月后启用酒味更佳。开用时,加足冷开水,再放上一、两个小时就可饮用。饮用时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酒,这种酒是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酒,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建昌板鸭建昌鸭主产于凉山州安宁河谷一带,是国内著名的地方品种,已列入国家首批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建昌板鸭是用生态放养填肥后的建昌鸭为原料,经传统工艺腌制风干而成。其外形饱满、体干皮亮、丰厚、紧密呈玫瑰红色、肉质细嫩、香味浓郁、不肥不腻,是居家、旅行、馈赠的传统风味食品。建昌板鸭拥有几百年的加工历史。据元、明历史记载,西昌原名建昌,以出产板鸭著称,故名建昌板鸭。《西昌县志》记载:“鸭古名鹜,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县人挨户饲养,用为筵宴上品,重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气味之美,为他省之冠。虽著名之苏鸭、闽鸭,亦所不及所谓建鸭、建肝是也。鸭肝以西宁镇所产者为第一,每副重十二两;鸭肉若用盐腌之成为板鸭,则美不可言矣”。凉山苦荞
凉山多山,山上多花,花多烂漫。苦荞花,这是最靠近人们生活的一种花。春、夏、秋三季,山山水水,房前屋后,尽是花海,微风吹来,满是清香。据统计,全世界苦荞麦有15个种2个变种,凉山州就有10个种2个变种。凉山苦荞麦年均产量达1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农科院种质资源库档案的苦荞资源总计879份,来自凉山的就有700多种,占80% 以上。凉山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特别是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远离工业和城镇生活区,大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良好,是种植绿色、有机苦荞的理想净土。在彝人的口耳相传中,有着一个关于苦荞的动人故事:自然灾害突然降临,彝人祖先忍饥挨饿,最紧要的时候,一只金丝雀从遥远的地方来,与最后一滴鲜血一起吐出的,是一粒荞种……彝人的祖先将粘满金丝雀鲜血的荞粒植入土中,不久,山坡上开满了红色的荞花,结出了饱满的荞麦,苦味中散发着清香。苦荞,药食同源,符合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概念;苦荞,营养丰富,契合现代生活绿色健康的观念。1984年,凉山州在体检时发现,世居苦荞麦产区并主食苦荞麦的彝族人群,患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极低,糖尿病几乎没有。这一现象引起凉山州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凉山州科协开发研究。州科协邀请包括北京粮食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内的八家单位共同协作研究。1987年,成果鉴定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确认苦荞麦内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和十八种氨基酸,其中粗蛋白、叶绿素、芦丁、硒、锌、镁、铬、钙、生物类黄酮、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极高,而且含有二氢氧顺式肉桂酸美容成分。研究成果用确切的数据,印证了《本草纲目》的记载,证明苦荞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该研究成果,直接助推苦荞风潮的盛行。很快,西昌和昭觉分别建起了荞粉厂。苦荞之都2013年1月10日,凉山州正式启动苦荞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示范试点,环太、航飞、正中等7家苦荞茶龙头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从种植、采摘、原料运输、收购、原料检验、加工、成品入库、包装、成品检验、分销、运输、零售实现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苦荞茶产品“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2013年1月29日起,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凉山苦荞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此,我州苦荞的包装上打上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印记,有了“金字名片”。2013年7月1日,“中国苦荞之都——凉山”授牌仪式在西昌举行。荣获“苦荞之都”称号,凉山实至名归。(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记者 杨庶文)凉山桑蚕茧
凉山桑蚕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凉山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凉山桑蚕茧粒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 ,清洁≥98分,洁净≥94分,毛茧出丝率≥38% ,解舒丝长≥780.7米,万米吊糙≤3.5次。凉山桑蚕茧是缫5A级以上生丝的首选原料。
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松,透气性好,土壤微酸,适宜栽桑地区广阔,有“无地不宜桑,无时不宜蚕”之称。
凉山州栽桑养蚕历史较早。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径凉山,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桑养蚕,所产的丝,称为“山丝”,汇入丝绸之路。
唐代至明、清代,西昌、冕宁、会理、越等县区栽桑养蚕较盛。《西昌县志》所载:“蚕丝业的发展清代较盛”。
2002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县,同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生产的桑蚕茧在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
2004年,宁南桑蚕茧成功注册“南丝路”牌商标,“南丝路”牌桑蚕茧荣获“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2005年,宁南、会东桑蚕茧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分别被评为“金奖”、“优质产品奖”。
2006年,宁南县被国家定为优质桑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7年,宁南县被国家定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单位”。
2009年11月2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凉山桑蚕茧”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3年,“凉山桑蚕茧”评为四川省20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11.93亿元。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3年12月凉山州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蚕丝之都”。
2020年2月26日,四川省凉山州凉山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西昌油茶
西昌人的一天,从美味的早餐开始。清晨,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油茶,便能精神抖擞的迎接一整天。对西昌人来说,吃油茶不仅是一个进食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一碗油茶开启了踏实愉悦的一天。油茶,作为西昌传统的美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绝佳的口感不仅是众多西昌人的最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品尝。看上去简单的油茶,做工却精细考究,先将大米用石磨磨成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浆糊状,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时,方可起锅入碗。做油茶的大米必须是当年的新米,这样做出的米糊才醇香、浓稠,而用传统石磨磨出来的米浆口感上更加细滑、不戳嘴。馓子的制作更是一门手艺活儿,无论是和面、拉面时的手法,还是煎炸时火候的掌握和控制,都需要手艺人亲自动手,因为这些没有固定的配方,每一步都是凭手艺人的经验。西昌凉粉
西昌古称邛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以邛都为越嶲郡,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中,西昌的小吃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丰富起来。
西昌的小吃很多,像火盆烧烤,醉虾、坨坨肉等,都是深受各方朋友称赞的特色美食,但要说到那种即吃即走,方便实惠的草根美食,炸土豆和凉粉,绝对算是西昌的小吃代表,而且就普及度,可以说无出其右。
今天,我们聊一聊凉粉,凉粉在我国各地都能吃到,特色也不尽相同。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地区,是全国粮食大县,几千年来,以丰富的粮食作物为基础,衍生出了各类西昌地方美食。每到夏秋季节,酷热难耐,很多家庭懒得做饭,街边吃上一碗清凉爽口的凉粉,再配上一碗爽滑冰甜的冰粉,已成为很多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大巷口骆大姐凉粉
记得有一年,记者从大巷口路过,当经过大巷口街42号时,发现不少人聚集围拢于巷口,本以为有什么稀奇热闹事,走进一看,原来是在排队买凉粉,还是最原始的凉粉吃法——手摊凉粉。只见一阿姨将大块的凉粉置于左掌上(食品塑料袋摊着),右手拿着佐料勺在一系列佐料盆间翻飞,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气,挥毫泼墨间,一份手摊凉粉就做好了。糯黄的凉粉上,辣椒、花生、芝麻等佐料肆意浸润,伴随着诱人香味,让人食欲大开。
别看这小小的一份凉粉貌似不多,但骆大姐一天要卖出20多盆,在记者采访的2个多小时里,骆大姐的摊位前,大部分时间都有客人处于排队状态。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我的经营理念就是薄利多销,为客人着想,能吃多少就买多少,不浪费。”据了解,因风味独到,价格亲民,吃法特色,骆大姐手摊凉粉的食客可谓是形形色色,去年年底,一个长期在缅甸生活的客人临行前,还特意来骆大姐这里买了几份凉粉带走,说是去了国外,最怀念的还是这份手摊凉粉的味道。
“上个月,有个90多岁的老大爷,也特意过来吃。”骆大姐手摊凉粉究竟有多火呢,记者在“百度”里输入“手摊凉粉”,首页的7条推荐链接里,居然有2条就是网友拍摄的骆大姐的工作视频或工作照。
骆大姐说,去年曾有食客告诉自己,自己“打凉粉”的视频被网友传到日本网站上,引起了一片网友的热议,光点击量就有数十万,但自己并不知道真假。
“我们这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凉粉中,米凉粉是最经典,最好吃的。”骆大姐介绍,过去自己也尝试同时卖一些别的食材做的凉粉,但归根来讲,最好吃,食客也最认可的还是米凉粉,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这一味美食做精、做好。
川兴桑记凉粉
在人声喧哗的川兴菜市场一角落中,有一家招牌不起眼的小店,叫“桑记凉粉”,招牌虽不起眼,但这家店的名气可很大,店内至店外,总是能看到摩肩接踵的食客在排队购买凉粉,能将一碗普普通通的凉粉,做到如此受食客追捧,可见老板的烹调匠心与魅力。
“当初选择做这个(凉粉),主要还是考虑到其投资小,风险低。”老板桑先会是桑记凉粉的创始人,今年,刚好是自己在川兴菜市场卖凉粉的第20个年头。
“从2015年起改的名字,到现在也才4年时间。”桑先会介绍,在2015年之前,自己的店名有一个被更多朋友所熟知的名字——“川兴凉粉”,但这些年“山寨”这个名字的商家越来越多,出于无奈,自己才将店名改为了现在的名字。
“我从在川中读书,就在这里吃,现在参加工作了,也还是会偶尔回来吃。”食客邓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西昌市区工作,从第一次到现在,已在桑记凉粉吃了16年。
在不到30平米的小店内,每一位食客购买前,都需先到前台“排号取票”,这在西昌的“凉粉界”,实属罕见。桑先会介绍,因每天购买凉粉的食客太多,加之堂口就那么大,客人彼此之间经常因排队问题发生争吵纠纷,自己为维护购买秩序,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不尽如人意,今年上旬,自己买了这台“排号机”,目前来看维持秩序的效果还不错,每天中午的购买高峰期,取票排队人数会维持在200多人的样子。
桑先会告诉记者,如此火爆的桑记凉粉,每天能卖出凉粉600余斤,凉面100余斤,而所有凉粉,均是由爱人在家里亲自磨制。
“同样的佐料,每个人调制出来的凉粉,味道都大不相同。”现年46岁的桑先会已经在开始将店内的重担慢慢交给了女儿宋婷,宋婷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的爱人在健康路、名店街等地也开了一些分店,但生意只是差强人意,因为每个人手劲的轻重不一样,对食物烹调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食物,口味也不一样,这个确实没法教,也没法学。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桑先会给人的感觉是大度、和蔼,爽朗的笑容总是挂在略起皱纹脸上,对于未来,她看得很豁达——“没什么打算,干一天,就算一天”。
礼州王凉粉
说到西昌的凉粉,还不得不提礼州“王凉粉”,“王凉粉”位于礼州南街中国农业银行南80米处,这里是礼州古镇的老街。古镇的路面是古朴清洁的石板铺设,青瓦木质的吊脚楼沿街而建,建于明代的礼州古镇虽经时代变迁,但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宁静的风貌。
礼州“王凉粉”已经在当地传承三十余年,由最初的“流动摊贩”,到如今的礼州“网红美食”,可见广大好吃嘴对其的认可。据悉,王凉粉的独家蘸水配料,是先酸再甜后辣,深受美誉。
记者来到礼州古镇,场镇上人来人往,随意找个赶集的人打听,便知晓凉粉店的具体位置,来到店前,不大的店面外挤满了前来买凉粉的顾客老板王凌忙得不亦乐乎。
“老板,四碗凉粉,我们打包带走。”记者刚到凉粉店门口,就见几位小伙子火急火燎地赶来,并十分急切地向店主询问。经了解,这几位小伙子均来自西昌市区,当日是在礼州古镇游玩,品尝礼州凉粉是此行的“功课”之一。记者注意到,凉粉店虽有两间铺面,但一直持续处于“满座”状态,不少人都是聚集在此,排队入座就餐。
老板王凌介绍,店里主营的凉粉为米凉粉、荞凉粉、豌豆凉粉三种,自己的手艺是跟母亲所学。作为一家老店,承载了一方的记忆,很多从小在礼州长大的年轻人,即便成年离乡,但他们一直忘不了家乡凉粉的味道,常常让亲戚朋友帮忙打包带上几份。而很多到西昌旅游的朋友,也会慕名至此。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店里一直要从早上忙到夜里。(记者 蒲建峰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西昌米粉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一个菜系是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标志,那么特色风味小吃则是这个标志绚丽的奇葩,西昌米
粉堪称地方风味小吃中的杰出代表,它是一个地方的味道,饱含着当地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地方风味,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就像一杯陈年老酒,总是使人回味,令人怀想。在西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吃过一碗早粉,一天才算是真正醒过来了。”
西昌“人杰地灵,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美誉”;西昌又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这里的饮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其中一道美食“米粉”,以其多样的品种、独特的味道让众多西昌人欲罢不能。西昌的米粉有多种妙味,其中以清真味为主的牛羊肉粉最受大家喜爱,一大碗鲜汤米粉端上桌后,食客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加入不同的配料,一千个人能吃出一千种不同的味道,口味迥异,但余味隽永。
每一碗粉都有一碗上好的高汤
西昌人喜欢吃粉的历史我们不去考究了,但粉汤的烹制方法绝对古老,因为在西昌要品鉴这家粉店的味道如何,喝一口粉汤就知道了。在西昌,生意好的粉店一般都有很长的历史,短则十来年,长则数十年之久,因为他们掌握了如何把一碗粉变得更美味的秘诀———一锅上好的高汤。
四牌楼一家经营了三十多年时间的老字号粉店,老板马亚奇5年前从父亲手里接管了这间店后,他每天四五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第一步就是检查熬制了十小时以上的那锅汤。高汤选用上好的牛羊肉、牛骨(或猪肉、猪骨),以及自家秘制的中草药材熬制,熬制的时间几乎都超过十小时,才能让汤汁变得非常浓稠鲜美。汤没问题了,老板才将大块的肉从锅中捞出,待水分滤干后切成薄片备用。接下来还要准备小香葱末、香菜末、大蒜、小米椒、熟油辣椒、花椒粉、酸菜、豆豉等十多种调味品,所以在西昌吃粉会感觉很挤,因为各种调味品占了餐桌一大半的位置。米粉一般是清水烧开后直接烫,几十秒时间粉就出锅了,然后浇上一大勺高汤,洒上几片薄薄的肉片,一碗粉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上桌了。一碗鲜美的高汤、几片入口即化的肉片,配上柔软而有韧劲的米粉,一大碗下肚,吃得人口舌生津,浑身热热乎乎,熨心润肺养胃。
西昌清真味的牛羊肉粉不仅味美,而且在吃法上大有学问和技巧:牛羊肉粉上桌,吃的时候一般来讲要细嚼慢咽,步骤分为三步,先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各种调味品,再把肉与粉混合着吃完,最后喝汤。放调味品的时间,高汤鲜味已渗入米粉之中,米粉变得鲜美滑爽、柔糯细腻。最后喝汤,肉汤是这碗粉的精华所在,粉做得好不好,主要在汤。
彝族圆根酸辣肉丝粉也是西昌的一大特色,圆根酸菜是凉山独有的特产,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制作出来的圆根酸菜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材,加以精选的跑山猪肉搭配,鲜香的滋味顿时让人振奋。干干的圆根酸菜配上蒜蓉和干辣椒段在锅里爆炒几秒立即倒入肉丝,肉丝炒熟加两勺高汤,烧开后倒入米粉再煮上几十秒,一碗圆根酸辣肉丝粉就可以上桌了。
一碗米粉足以解乡愁
米粉是一个地方的灵性,饱含着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食物,它以原本的简单,满足了人原本的需要,给了人原本的快乐,使人品尝到生活的真味,感受到故土的亲切和美好。把简单的大米制作成复杂可口的米粉,这就是民间的智慧,它体现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朴素理念。
米粉它温和、平易近人,是西昌人的最爱。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嗜吃米粉。米粉是西昌人的“命”,三日不吃,便觉得胃口欠佳,周身不适。久卧病床的病人,最想吃的就是一碗米粉。长期在外的西昌人,回家的第一件事必是先过米粉瘾,有人甚至不惜千里迢迢,请人坐飞机、高铁带碗米粉解解馋。米粉那柔软的口感和特殊的香味,最适合西昌人的肠胃,因它的千般滋味,万种乡情,一代代地沉淀在西昌人的血液中,于是米粉便成了西昌人尤其是他乡游子对故乡最直接、最亲切的怀想和记忆。
米粉有着极强地域特征,是先人智慧和精神的传承,滋养着一方百姓,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西昌人。米粉的味道更是百人百味,做的人不同,米粉的味道也如人其面各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昌人走到哪里,都在思念家乡的米粉,想米粉就是想家,因为那才是家乡的滋味。
米粉里有文化,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对文化的需求则是无限的。餐饮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人们吃什么,在哪吃,怎么吃,吃的观念,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环境,吃的情趣,吃的历史,吃的礼仪,吃的健康等等,都属于餐饮文化的范畴。西昌是一本书,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西昌米粉能有今天这种魅力,就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西昌饮食文化中极具浪漫色彩的一页,它的组合,将主食与菜肴融合一体,是荤素搭配得最为全面的配方;它的味道,重在浓汤厚重、油辣鲜香,满足了西昌人的口感和需求。它的烹调,注重烫煮,保持了食物的本质结构,尽可能地保留了荤素菜里的营养元素。这是文化精华与民间智慧的交融,将平凡的食物调制如此精美醇厚,雅俗皆宜,充满了灵气。饮食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强力资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米粉就成了这个地方灵气的载体,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人气”是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因素,它与自然环境一起构成独特的魅力,凡来西昌品尝过米粉的人都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包含地方的历史、文化、情感和个性,这,就是美食的灵魂。西昌米粉的多滋多味、声名远扬,这就是文化。(记者 杨恒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西昌川兴水蜜桃
三月赏花,六月吃桃。这两天,夏日的气息越来越浓,对不少吃货来说,香甜可口的水蜜桃绝对是拥抱夏天的标配。说起西昌哪里的水蜜桃最可口,川兴水蜜桃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几日,川兴镇新农村和金子坡今年最早一批水蜜桃进入成熟期,一个个红彤彤的,已挂在枝头,个头有拳头般大小。在新农村省道307沿线,果农们也摆起了水果摊,向过往驾驶员和乘客出售水蜜桃。
提前十来天上市 香甜依旧
“今年这批早桃上市时间比去年早了十来天,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火把节后都有卖的,很是香甜呢,不信你尝尝。”在新农村六组,公路边摆摊的果农看到有市民下车来购买水蜜桃,都会热情地介绍。
在公路边的桃园里,清新的蜜桃香气随风飘来,凑近一看,只见一个个红扑扑的水蜜桃挂满了枝头,个大而圆,随风微微颤动,果香愈浓,令人垂涎欲滴。
对于今年水蜜桃提早上市的原因,据现场摆摊的果农们介绍,主要是今年天气比较给力,雨水和阳光很充足。
那么,赶早上市的水蜜桃究竟好不好吃呢?
“没想到今年的川兴水蜜桃这么早就上市了,一定要买点回去尝尝鲜。”一位下车购买水蜜桃的女士现场尝过后,直接翘起了大拇指,鲜、脆、甜,是她对这批早桃的中肯评价。
虽然目前上市的早桃论个头和颜值还不是最大的和最好看的,但一颗颗粉嫩圆润很是饱满,胜在一个“先”字。论甜度,也只比7月出产的川兴当家品种红心水蜜桃少了两三分。
抢占先机的早桃在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目前,除了亲自到果园采摘,川兴水蜜桃仅在川兴镇辖区省道307两侧有售卖点,价格为每斤5元到10元不等。
果农们骄傲地告诉客人,川兴的自然环境适宜桃树生长,因此结出的果子个大、色红,具有香、脆、甜的特色,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今年桃花虽然开得好,但川兴镇水蜜桃总体产量不及往年,只比去年稍好,价格较往年没有太大波动。眼下,川兴镇新农村、小花山、金子坡的水蜜桃都相继成熟。
野生菌也将上市 味道鲜美
除了水蜜桃新鲜上市,每年七八月尔舞山野菌也将上市,届时游客不仅能在川兴品尝夏日蜜果,还能尝尝野菌鲜味。市民游客可先在果园里采摘蜜桃,体验采摘乐趣,再到尔舞山品尝山珍,享受天然氧吧,或是到小渔村、月亮湾、青龙寺品尝最新鲜的湖鲜,感受浓郁的渔家风情。
交通方面,大家可在西昌城区乘坐11、107、111、121路公交车,或直接骑自行车到川兴镇。从西昌城区到川兴水蜜桃采摘区域,单程需30分钟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合盐路正在进行大修,想要前往川兴的市民需提前规划路线及时间。(记者 王维华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西昌礼州李油糕
“李油糕儿”,个子不高,但很敦实,憨厚的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虽然残疾,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但是炸起油糕来,一只手也同样快,一边加火,一边翻看油糕,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李油糕做的油糕皮酥肉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非常好吃。身残志坚,凭着近40年的坚持和用心,李油糕已把油糕做成了礼州当地的名小吃。外地来的游客,到礼州古镇耍,都少不了要吃这李油糕。
多少次去西昌礼州镇采访,都少不了要去北街钟鼓楼(老地名)下的油糕摊买两个油糕吃。卖油糕的是个残疾人,礼州人都叫他李油糕,个子不高,但很敦实,憨厚的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虽然残疾,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但是炸起油糕来,一只手也同样快,一边加火,一边翻看油糕,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几分钟时间,金黄色的油糕就拿到你的手上,油糕面上的油还在吱吱作响,吹一吹送到嘴里,糯米和喜沙(豆沙)的香气充满口腔,皮酥肉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又化渣,非常好吃。
礼州镇北街50号,是一座老房子,低矮的平房里住着几家人,老李家住在最里面,房子只有十多平方米,还隔成了两间,外面小天井里搭了一个面台,就算是他的工作台了。
“你今天来得是时候,忙的时候,一天要卖三四百个油糕,没时间接待你,今天轻松多了”,老李热情地招呼着。说到油糕,老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沉默了几分钟才开了口。
苦命娃不得已学卖油糕
“不瞒你说,我是个苦命娃,1959年出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在我1岁多点就去世了。2岁时我又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生残疾,左手和左脚都不听使唤。家里三兄妹,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由于残疾,小时候吃了不少苦,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怎么能好,初中毕业后就没有读书了。但16岁能干什么?为了生活,也只能什么都干,卖过1分钱一杯的杯杯水,卖过冰粉,在安宁河捶过石头,还打过草袋,但都不能养活自己。1980年时,我找到卖油糕的陈同学(不愿透露同学名),让陈同学教我做油糕。陈同学满口答应后,第二天就上家里来,手把手教了五天,我才学会了这门手艺。陈同学是我的恩人啊!从那时起,我就和母亲一起做油糕,1983年结婚后,又与妻子一起做油糕,自从做油糕后,每天有了固定的收入,生了两个女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说到这里,老李的脸上才有了笑容。
传统油糕传统美味
“能说说你的油糕为啥做得这么好吃吗?”记者问道。“能!怎么不能?这油糕一做就近40年,虽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里面,但我一直传承着陈同学教给的喜沙配方和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只做两种油糕,一种是喜沙的窝子油糕,一种是椒盐的花糕。两种做法都差不多,首先得买回上好的糯米,泡好后用蒸笼蒸,蒸熟后用对窝摏成糍粑。凉一点后,再把糍粑分成小团,把喜沙包进去,压扁后就成了窝子油糕。花糕是把整块的糍粑压平后,将椒盐喜沙滩在上面,卷起来,冷却后切成块,就成了花油糕。喜沙面是用红豆、巴山豆打成粉,蒸熟后加猪油,然后,加红糖就是甜的窝子油糕,加花椒和盐就是椒盐的花糕”。说到为啥这么好吃,老李有点得意地说:“选料很重要,糯米、红豆、巴山豆都要选最好的买。买回后,还要选一道,把沙石和不好的米豆选出来,这样的油糕吃着也放心”。
“摏糍粑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你看,这个对窝,1980年,花20元钱买回来的,当时算是家里最大的一笔开支了,一用就是40年,油黑发亮,这杂木的对窝棒,我摏烂了两根,这是第三根了。糯米蒸好后,倒入对窝摏。说是技术活,是因为不能摏得太细,太细了会发软,不好包喜沙,口感也差,要椿得有粗有细,这样油糕的外形才好看。说是体力活,是因为这十多斤的对窝棒每天要椿几十下,还是很困难,很累人的。”
李油糕已成当地名小吃
从1980年开始做油糕起,老李每天晚上把糯米泡上就得上床睡觉了,早上4点钟就得起床,蒸糯米、摏糍粑、做油糕,要赶在学生上学前,把油糕拿到小摊上炸出来,学生吃后好上学。算算时间,有40年没睡过一天的懒觉了,老李说:“礼州镇上就只有他一家,买油糕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隔三岔五就会来买一次。这里,也有一个情结在里面,要是哪一天没看见我卖油糕,别人都会问李油糕怎么了?”
身残志坚,40年的坚持,李油糕成了礼州当地一道名小吃。许多人吃了,还要再买一些带回去自己炸来吃。北京、昆明、上海、成都的游客,回去后又托人买了寄过去。平时,每天要卖一百多个油糕,逢年过节就卖得要更多些,一天能卖五六百个。(记者 冷文浩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德昌桑果
德昌永郎,是中国果桑之乡,那里有大片一望无际的桑田和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桑果等着您的到来。要到永郎,可以从德昌县城沿108国道和通乡油路抵达,在这途中,可以玩遍小高镇安宁村、傈僳水寨和万亩枇杷园;也可以上西攀高速直奔永郎出口。一到永郎,首先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满眼的翠绿,一望无际的桑田,桑树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桑叶伴着沙沙响的鸣奏曲,跳着妩媚的迎宾舞,诱惑你随着田间小道深入桑田。一入桑田,才发现一人多高的桑田内大有乾坤,全施农家肥的果子们一直在准备让你毫无顾忌地品尝,满树黑沁沁的桑葚或在枝头张扬,或羞涩地藏在桑叶下,还有一些尚未成熟的果子,也在旁边凑着热闹,憋红了脸想让你青睐它。一旦尝到从枝头摘下的桑葚,心里马上溢满对儿时回忆的幸福感,嘴巴也就再也停不下来。常吃桑椹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所以,在桑田品尝完新鲜桑葚后不要忘了采点新鲜桑葚带回家馈赠亲友。(记者 周静 李芳沁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会理“九大碗”
会理地处凉山州南端,与云南仅一江之隔,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滋生了丰富的天然食材。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美食——“九大碗”集南北特色,融川滇风味,除了有川菜的麻、辣、甜、香、脆等特点外,更具乡村独特的饮食文化特征。
“九大碗”俗称“九斗碗”,这一名字的起源是因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流行用大碗喝酒,称之为“九斗碗”。
每当会理人办宴席时,总是偏爱于“九大碗”,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会理人说到“九大碗”更是乐在其中。李春良是会理县“九大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五十岁。
说起“九大碗”的食材及其制作流程,他如数家珍,掰起指头便向笔者娓娓道来。“九大碗”有 攒碗、酥肉、豆瓣肘子、糯米饭、坨子肉、海带圆子、粉蒸肉、清炖鸡、酸菜粉丝汤九道菜,其选材和制作工艺都颇具地域特色。
说话间,一桌丰盛的“九大碗”已经摆上了餐桌。李师傅坐在旁边,一边喝酒一边讲起“九大碗”的历史渊源。在李师傅的记忆里,会理“九大碗”是从他伯伯的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自己16岁便跟着伯伯学习,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升华,30多年的实践让他这门手艺不断提高。
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虽然大碗菜的数量不变,但菜肴和命名可依季节的变化和席面的需要灵活变动,如“酸菜粉丝汤”可换为“白菜豆腐汤”,寓意一清二白;“豆瓣肘子”可换为“蹄花汤”,寓意脚踏实地;糯米饭出堂时摆放几片苦瓜在面上,寓意先苦后甜。“攒碗”是头道菜,每碗面上铺着八块圆子,寓意迎八方宾客;婚礼宴在头道菜面上加红蛋片代表喜庆,丧葬宴在面上加白菜表明白事,寿宴在面上加面条祝福长寿。
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便会触动心灵。“九大碗”不仅是人们办宴席迎接亲人招待宾客不可或缺的佳肴,更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最难以忘怀的滋味。
李师傅说:“目前正在进行‘九大碗’的申遗保护。申遗的目的不是保守,而是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本地人和外来客人品尝到正宗的‘九大碗’,只有把祖宗留下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与此同时,还要将“九大碗”融入会理文旅产业发展中,目前,他已经把该项制作技艺整理成册,成立培训基地培养接班人,创建“九大碗”美食走廊,通过这门技艺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高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九大碗”制作技艺已成为会理悠久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技艺进行继承和升华的佳肴美味,让会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吃“九大碗”,享的是美味,品的是文化。这其中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勤劳朴实的先辈们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道道看得见、吃得着、满足得了的美食与文化交融的大餐。(马世权)
会东美食
清明野宴——柳岸唯见炊烟绕上巳游春饮宴,清明踏青祭祖。本是两个节日,会东人却将其合二为一。清明之日,县城万人空巷,家家户户出门,男女老少临溪设宴,十里清河炊烟袅袅,数万群众其乐融融。在这里,无论旧友新识,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邀请,品尝各家的拿手美食。“煮清明饭”,已经成为会东百姓每年春天不可或缺的活动。端午药膳——满城皆闻百草香青丝缠角棕,绿艾配菖蒲。每年端午,相比吃粽子、挂艾草,会东人更看重的,是草药。在端午这天,居住在山区的百姓采挖黄精、党参、血藤、柏香、牛蒡、石斛,还有种种城里人叫不上名来的野生植物到城里销售,家家户户都会买上一大抱,做一桌药膳、泡一次药澡,会东人用草药作为端午的主题。民间风味——体验味蕾的绽放黑山羊。会东黑山羊是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的地方特有品种。其肉质细嫩多汁,味道鲜美,无膻味,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极小无油腻、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药用成份高,有益气补肾,祛寒暖胃等功能,是老年人和久病体弱者的滋补佳品。会东松露黑松露——集保健、营养、疗效于一体的功能性食品。松露又名块菌,在欧美与鱼子酱、鹅肝酱同被称为三大美食珍品,松露富含17种氨基酸、8种维生素、适量的蛋白质、以及雄性酮、甾醇、鞘脂、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50余种生理活性成分,是一种集保健、营养、疗效于一体的独具的功能性食品。会东县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世界两大块菌产区之一,是“中华块菌”模式种的发现地,也是块菌盛产区。会东七彩洋芋七彩洋芋——风味独特 营养美味“七彩洋芋”是会东县的特色有机绿色农产品,俗称“小乌洋芋”,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它种植在海拨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气候温凉。该品种薯型小巧,一般直径在3至6cm,切开后离表皮5mm处有呈圈状分布的紫色薯肉,色彩鲜艳、营养丰富,鲜食口感好,风味独特,还富含花青素。会东鲹鱼——肉质鲜嫩鲹鱼出产于会东县鲹鱼河中,属高原冷水细鳞鱼的一种。鲹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鲜美异常。鲹鱼鱼头处有一宝剑形的头骨,传说战国时苏秦离间诸国后,遭车裂而亡,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鲹鱼所收藏,以至于成为日后鉴别鲹鱼的“防伪标记”:有剑则真,无剑则假。嘎吉皮蛋——鲜滑爽口会东县嘎吉镇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水渠边,稻田里,到处可见群鸭信步、快活游弋。当地群众选用本地新鲜鸭蛋,草木灰、碱、食盐、石灰按比例拌和糊壳,制作的无铅松花蛋,蛋壳易剥不粘连,蛋白呈半透明褐色凝固体,表面散布着松枝状花纹,蛋黄呈深绿色凝固状,切开后蛋块色彩斑斓、鲜亮剔透。食之鲜滑爽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振。会东燕麦酒燕麦酒——醇香浓郁 醇绵柔和会东燕麦酒采用海拔两千米以上高寒山区出产的优质燕麦为原料,取天然泉水经传统古法酿造工艺酿制而成,故名叫燕麦酒。所酿燕麦酒经土坛盛装、地窖深贮、长期酵化。酒质晶莹透明,醇香浓郁,醇绵柔和,清爽适口,风味独特,回味无穷,是久负盛名的会东特产。其古法酿造工艺已被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山松籽——高品质的无污染绿色食品会东县是全国华山松种植面积和华山松籽产量第一大县,四川省优质华山松采种基地县。松籽香味纯正,无农药残余,不含重金属,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是高品质的无污染绿色食品,并具有止咳润肺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认证。会东黑松露
有诗云:“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少年磨砺,温润有方。”这是玉,藏身于璞石之中的玉,一经雕琢,尽显芳华。玉中极品乃墨玉,沉默不浮夸的颜色,温润有致的性格,却有着令人惊艳内在的芳华。而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食物,埋于地下,静待发掘。传统的猎者们发掘它的过程也有着独到之处,不用眼睛,不用鼻子,而是用一只母猪,母猪对它十分钟情,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其生长位置和埋藏深度,所以在民间它有一个独特的名字——“猪拱菌”。黑松露是“猪拱菌”的另外一个名字,黑松露是块菌中的王者,外表凹凸不平,介于深棕色与黑色之间,呈小凸起状。从外表看,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美味。但当其入菜之后,它本身便能够快速高效的吸附各种佐料的味道,从而迅速站在美味之巅。在黑松露的产地会东县,人们不是以价钱来显其价值,而是以食用方法来显其特殊。一只地道乌鸡便能将松露推上舌尖。乌黑的鸡与乌黑的松露一邂逅,经过小火慢慢炖煮,会产生一锅白玉一般的浓汤,此时的鸡有了不一样的香,汤有了不一样的鲜。而黑松露点缀在浓白的鸡汤中,似黑曜石缀于白玉盘中,醇厚而又清香满室,咬起来脆生生的,在牙间翻滚时细腻的像奶酪,与其极为普通的甚至丑陋的外表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会东最地道也最普遍的食用方法,没有多余的调料,也不用做矫情的装饰。苏子曾诗曰:“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黑松露就是这样的清欢至味。松露在西餐中的食法更显其名贵,一般是磨成粉,以克计价,但是显得过于娇气。黑松露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乃食中墨玉。无论是在西餐中的盛装莅临,还是中餐里的至味清欢,都让黑松露有不同的雕琢方式,既精致,又不饰光华,真乃“淡妆浓抹总相宜”。其貌不扬的黑松露,其华芬芳,其质坚强,就犹如我所热爱的会东这个山中小城,内敛含蓄却又温润美丽;也如这个小城里千千万万的人,朴实敦厚却总能惊艳了时光。正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宗凤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会东羊肉汤锅
凉山,美景美食众多,说到吃羊肉,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一定是会东“羊肉汤锅”。
会东县水草丰茂、物产富饶,境内所产黑山羊耐粗饲,善奔走,体型强健、肉质鲜美。“靠山吃山”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把“羊肉汤锅”做到极致,让每一位游客记住“黑山羊”的味道,这是会东人的智慧。
“羊肉汤锅”是当地人的一种烹饪方式,用大铁锅清煮,不加辅料,几百米外就能闻其香味,故而当地有“闻见羊肉香味,神仙也心慌”的说法。无论是呼朋唤友直奔羊肉馆的当地人,还是谈笑风生、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看着大锅里滚烫的羊肉汤,闻着扑鼻而来香味,早已垂涎三尺。
养生套餐松露羊肉、虫草羊肉、人参羊肉……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东“羊肉汤锅”也从山泉水煮大块羊肉变成时尚餐品。但无论形式怎么变,会东餐饮人在家门口煮一碗最美的羊肉汤的初心没有变。专注美食几十年,让“羊肉汤锅”成为一种文化,这就是会东餐饮人的执着追求。
“羊肉汤锅不只是一碗羊肉,也是会东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这是一种文化。”会东餐饮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想体现返璞归真的“牧文化”,在家门口精选最“健康”的食材,为顾客端上一碗原生态的鲜美羊肉汤。其实,说白了,推崇生态自然,倡导黑山羊原汁原味,不让病羊肉、死羊肉、母羊肉、绵羊肉上餐桌,是会东“羊肉汤锅”的秘方,也是受顾客青睐的法宝。
会东“羊肉汤锅”的口碑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顾客吃出来的。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吃过“羊肉汤锅”,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会东人;没有吃到“羊肉汤锅”就不算到过会东。(记者 赵海华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宁南特色美食:响皮、豆腐干、灰水粑、攀枝花
像虾条的“响皮”在一条小巷里,怡仙苑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人气餐馆,中午时分食客满座。菜一道道端上来。有一道白色蓬松的长条物状,像是虾条,吃到嘴里脆崩崩,有一点香也有一点回甘,这是一道宁南的特色菜品,菜叫响皮,是这家店里的招牌菜品之一。餐馆老板李蓉是地道的宁南人,她为客人介绍了菜品的制作过程。首先,将猪皮放入冷水中煮滚取出,待凉处理干净猪皮上的肥油。将处理好的猪皮洗净切成小块控干水分,放在油纸上,选阴凉的地方晾干。架锅放油,油冷时将猪皮放入,文火慢加热,待猪皮充分被油发起,撂出控干油,待冷却放油纸上,阴凉处收藏。响皮可直接吃,可做凉拌,也可烧汤,都别有风味。宁南豆腐干:色焦黄细如玉当一道韭菜炒豆腐干被端上桌,当地朋友说,“这个也是宁南特色小吃,跟别的地方味道不一样。”果然,入口细腻,清爽淡香,像是鸡蛋干。一块看似简单的宁南豆腐干,制作起来也颇为不易。首先将黄豆发水,压成薄胎后,加入盐、五香粉等调料,将其拌匀后再用细纱布包裹起来,沥干水分压实成正方型,晾干。晾干后,将豆腐干放在炭火烤炉上慢慢烤至两面焦黄,可直接食用,可凉拌可炒菜。豆腐干味型很多,一些专业的豆腐坊开发出了五香味、蒜香味、藤椒味等。现在,由于生产量大,一些加工坊用上了烤箱,不过,虽然工具变了,但对品质的要求没变,宁南豆腐干依然是宁南人的“乡愁记忆”。Q弹灰水粑:细甜如果冻色泽泛红,象鸡蛋一样一切为四,质细半透明,当灰水粑上桌时,大家都没见过。入口质感细腻、Q弹,味道微甜,凉悠悠的非常爽口,十分适合夏季食用。灰水粑在宁南,与其他地方的做法略有不同,是用红糖调色的。选用优质大米,掺和大约20% 的糯米,用澄清的石灰水加红糖浸泡3个小时左右,在石磨上磨成浆,加入食糖,在蒸笼内先浇一层放到沸水锅上蒸。半熟后再浇一层,反复多次,全熟后放在簸箕里摊凉,待其彻底冷却后,切成菱形或其他块状,即成了灰水粑。四季可食的攀枝花盘中,黄色的黄花状菜肴,褐色的豆豉状配菜,看上去像是“豆豉黄花”。挑箸入口,咸香微辣,十分下饭。“这个就是攀枝花”,大家闻言一惊,且不说工业城市攀枝花大名鼎鼎,就是别名“木棉花”的满树红花也是让人赞其高拔、羡其花艳,怎么就走上了餐桌,成了一道菜肴?宁南人说,攀枝花在宁南生长茂盛,四处可见,当地百姓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常在春节后满山遍野开遍时,用竹竿打下来或拌或炒,如一道时令蔬菜。如果将它摘洗、焯过,冻在冰箱,就可随吃随取了。(摘自凉山州政府网)宁南桑果米花糖
宁南桑果米花糖沿用传统的手工生产:小麦——生麦芽——制米浆——糖化——出麦芽糖;选糯米——浸泡——蒸糯米——晒阴米——炒米泡;熬糖浆——入米泡——入辅料——出锅整形——切块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极为耗时,每一处细节都不可疏忽,特别是制作阶段,火候,糖色全靠师傅经验掌握,过嫩过老都做不出美味的桑果米花糖!宁南桑果米花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蚕桑完美融合,桑果和桑葚膏的加入一改传统米花糖的“单调甜”,酸味的加入,味蕾的刺激,让米花糖甜而不腻,口感得到大幅提升。据了解,桑葚膏采用低温提取浓缩工艺,极大地保存了桑葚的营养成分,且浓度高达70-75度,真空无菌自动化灌装,保证了产品的品质。桑葚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芦丁等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等作用,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燥、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此外,桑葚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中国皇帝的御用补品,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品”,桑葚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之品。宁南豆腐干
凉山豆腐干,首推宁南出品。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金沙江北岸。地处云贵高原西北缘与川西南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绿色明珠”的美誉。
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资源,造就了这一方的一道独特美味儿——宁南豆腐干。这道美味儿色金黄、味清香、内柔软,食者赞不绝口。
美味佳肴历史起源悠久
据载,豆腐的生产工艺早在汉代就已形成。早在很多年前,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食用美味的豆腐。这白白嫩嫩、香软可口、价格美丽的豆腐,在不断探索中也衍生出了豆腐干、油豆腐、臭豆腐、豆腐乳、彩豆腐等系列产品。其中宁南豆腐干堪称一绝。
宁南豆腐干源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它的民间传说有很多,有关于爱情的、关于勤劳的,关于劳动人民智慧的等等。年复一年,种种传说丰润着宁南豆腐干,让它形象、让它生动,甚至让它变得灵气起来。其中说得最多的一种是,当年宁南一户钟姓人氏,做豆腐做得太多,没来得及吃完豆腐就放干了,主人觉得丢了可惜,就随手用佐料拌了一块来吃,没想到入口特别鲜香细腻、爽口。于是,每次做完豆腐,他都要留一点晾干烤来吃。后来又加上佐料烤,经过几番改进,越来越好吃,他就大量生产拿到市场上卖,生意奇好。由此,宁南豆腐干声名远扬,其制作工艺也一直沿用至今。
在宁南,钟氏豆腐干最为出名。
钟氏豆腐干制作技艺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清乾隆初年期间,客家人钟氏家族响应朝廷的“两广填四川”政策,带其制作工艺举家从广东千里迢迢搬迁到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披砂镇江西街定居,并在江西街开设豆腐坊,制作、销售豆腐干,到传承人钟良璨这一代已有9代近270年的豆腐干制作历史。近两百多年来,宁南钟氏豆腐干除了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年—1961年)因原料短缺被迫停止生产外,其制作技艺一直不间断地在家族内部传承、生产,从而使豆腐干制作成为当地一项独特的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现今,钟氏豆腐干制作技艺主要集中在宁南县披砂镇和景星镇,一直沿续至今。
传统手工工艺造就独特风味
提及宁南豆腐干,大家都称赞:“美味!”美味是因为它醇厚绵长的香味?还是它咸香爽口、外韧里嫩的口感?或是它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然而这种种都要归功于它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工艺。
钟氏豆腐干主要出自家庭作坊,豆腐干制作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原料精选上等优质大豆,豆浆全用手工石磨磨制,辅料为地道山泉、胆水和土制品采用柴火烹饪而成。钟氏豆腐干制作技艺将传统工艺制作和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既实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喜爱。钟氏豆腐干制作工艺独特,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钟氏豆腐干制作技艺极为严格,10多道工序,道道把关。其主要工序为:
选料、晒豆。选用本地优质黄豆或东北黄豆,精筛去除杂质和劣质黄豆;将精选好的黄豆铺撒开置于太阳下暴晒两个小时左右,晒干全部水分,以便在推磨中容易脱壳,增强豆粉品质。
浸泡。筛除豆壳后,用冷清水完全浸泡黄豆,夏天泡3-4小时,冬天泡5小时以上。黄豆浸泡过心会影响产浆量。
磨浆、煮浆、滤浆、点浆。先用用红砂石做的老式手推磨,磨碎浸泡后的黄豆,越细越好;再用木柴火干烧大铁锅至烫后,在锅面均匀地抹上适量植物油,以免煮浆时生糊;然后将磨过的黄豆浆渣一并倒进锅中,用微火煮涨(温度在摄氏90度左右)即可停火将煮涨了的浆渣舀入用纱布做的十字筛架,滤出纯豆浆;完了再待滤出的豆浆冷却至摄氏60度左右后,用已经做好的石膏水点浆(石膏要烧熟),点浆后盖上盖子焖浆20-30分钟,插一筷子放手后直立不倒即成豆腐。
最后用小白布包豆腐,每个包4-5两,包好后放置网架上自然滤水15分钟左右后;在特制的压榨工具平台上码好豆包,上面压一平整的木板,用千斤顶压榨脱水,脱水干净后便成素豆干;再用炭火烘烤豆干,至豆干表面成黄色,经历一道道传统工序,“新鲜出炉”的钟氏豆腐干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口味
宁南豆腐干的出名,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口味。为什么宁南豆腐干清香细腻、柔嫩可口?主要是与当地水质、气候有着直接的关系,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
虽然外地豆腐干和宁南豆腐干一样,可即开即食,亦可凉拌、煎炒、油炸,各有其味,既可登大雅之堂,也是寻常百姓家的美味佳肴,但宁南豆腐干更具其独特之处。若到外地依葫芦画瓢制作宁南豆腐干,味道却相去甚远。具有40年制作豆腐干的宁南人王大富就有类似的经历。早年王大富也到自贡、成都等地做豆腐干,同样的原材料、制作过程和工艺,可做出来的豆腐干味涩、色泽也不好,无论怎样改进都不行。最后只好还是回到宁南制作,一回来做就对了,不涩口,色泽也好了。先前一些外地人也来宁南学习制作豆腐干,可是回去做出来的豆腐干就变味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来,这里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湿润,富含丰富矿物质的水源正宜生产豆腐干。
同样的技术却没有“复制”出同样的味道。仿制者不禁感叹:“外面再好,哪有宁南龙王庙(地名)的这股清亮亮的水好啊!”
留住“原滋原味”代代相传的技艺
钟氏豆腐干表皮光滑无瑕疵,呈金黄色,肉质白嫩细腻,紧密饱满,韧性足,不硬不脆,携带方便;味清香醇绵,不失豆浆香味,风味独特。钟氏豆腐干制作流程繁琐,全程使用老式工具进行手工制作,保证豆腐干原汁原味;注重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技;注重水质和石膏质量,作料为家传配方。钟氏豆腐干制作工艺独特,自成系统,加上制作豆腐干所需的本地水源和气候优越独特,其质量和味道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市场供不应求,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此外,钟氏豆腐干制作工艺繁琐而精良,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热爱生活的积极精神,彰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与精神,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宁南豆腐干可谓是上得了五星级的宴席,也下得了乡野小店的桌案。可热炒、可凉拌,做法天马行空,咋整都能入席。娃儿在街上耍横了,把才买的豆腐干掰开一块塞进他的口里,吧嗒下小嘴,果然不会再哭;家里来了远客,一碟子豆腐干,拌上姜葱蒜,滴上几滴辣椒油,淋上少许晒醋,这就是正好的下酒凉菜。喝一口辣喉咙的烈性白酒,就一口清爽嫩滑的豆腐干,这个滋味哟……
随着钟氏、王氏家族等掌握豆腐干制作技艺的老一代们进入年迈,新一代的年轻人将加强学习,不断改进,“原滋原味”地传承老一辈摸索总结出来的豆腐干完整制作技艺,将宁南这一美味儿代代相传下去。(记者 邹丹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金阳羊奶子
在金阳县,羊奶子分布在海拔1400米到2500米区域的二半山一带,分布广,出产量大,且品质优良。每年进入八月份,就是羊奶子上市季节,很多当地农民、小孩在山上采摘羊奶子,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背到市场上出售,换些零钱,有些农家妇女卖羊奶子每年能有上千元的收入。羊奶子,又名胡颓子,别名还有蒲颓子、半含春、卢都子、雀儿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滚子、四枣、半春子、柿模、三月枣、等等,属常绿直立灌木,一般株高3至4米,具刺,刺顶生或腋生,长20至40毫米。果实味甜,富有营养,具体很高的膳食、药用价值,具有消食止痢,治疗肠炎、痢疾、食欲不振等功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越西美食
代表美味——豆花饭“好吃不过豆花饭”,越西石磨豆花早已美名在外,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养生食品的兴起,更是声名远扬。不同于其他机器加工生产的豆花,越西手工石磨豆花虽然生产过程费时费力,外观看起来略显粗糙,口感也略微有些粗粝,但味道纯朴自然,制作过程中完全由手工完成,也不使用工业碱料做添加,既健康又体现出豆花原始的本质。豆花清热解毒,温润脾胃,甚至有抗癌之效,爱美的女性长期食用豆花有细腻皮肤,延缓衰老之功效。去越西玩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道美味,一碗豆花、一碟蘸水、一份米饭,在简单中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吃豆花饭前,一定要先喝点煮豆花的窖水,窖水口感清新带甜,几口窖水喝下去,不仅解渴生津,还有清热祛毒、醒酒解腻等功效。宵夜必选——烤小猪肉“烤小猪肉”是越西民间的一大特色美食,乳猪肉口感鲜嫩,营养价值丰富,越西的烤乳猪是选用当地高山上自然放养的年满两个月以上、四个月以内,重量在15—30千克的本地仔猪作为主料。同时,在宰杀、烧烤、制作、调味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油而不腻、香鲜扑鼻,更是让吃过的人难以忘怀。怀旧经典——老九大碗老九大碗是越西最古老,最传统、最有气派、最上档次、最具特色流传至今的酒席或名菜,它是由越西自制的老土碗分别盛装红烧墩子、碗面子、咸烧白、粉蒸肉、酒米饭、小酥、大酥、园子萝卜豆腐节子等九个菜组成,其选材用料特殊,制作工艺讲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得当,是宴请贵宾的最佳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九大碗已然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越西尝尝最正宗的“老九大碗”,去找寻童年的味道。特色小吃——干糕干糕是越西传统小吃,红糖和糯米的完美结合,白底红面,色泽鲜艳,入口即化。承载了数代越西人的童年梦。小吃豆渣饼也非常有特色,豆渣饼是将小米、绿豆或黄豆去皮泡粉,用小磨拐成稠糊,用小勺挖糊,在铁鏊上煎成核桃形的小饼,两面都煎成黄色时铲下来,在清油中炸成柿黄色,即为渣饼。越西苹果
越西县是四川省苹果生产基地县,苹果的品质非常优良,大屯乡是越西苹果的主要产地,目前,大屯乡大同村、大兴村、华阳村有各种苹果树6000余亩,其中投产4000余亩,苹果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不仅种植面积广,大屯乡的苹果的“赏味期”也很长,从6月初早熟苹果陆续上市,一直到11月中下旬,果期长达6个月之久。丰富的品种也是越西苹果的特色之一,滕木、计生、津轻、红富士、红王将等品种的苹果色泽鲜艳、口感好、甜度高,倍受市场青睐,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先后获得“四川省名优果”、“四川·中国西部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等荣誉。甘洛炸洋芋
甘洛炸洋芋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等锅烧热后,倒入植物油,待锅内的油有烟雾了就把切好的生洋芋(块、条、片自选)倒进去,不一会儿洋芋就被炸成了金黄色,又酥又香又脆,让人垂涎欲滴,在再辣椒面、花椒面、食盐、折耳根等配制的干碟上一蘸,好吃极了。据说,炸洋芋最早出现在甘洛街头大约是1982年,从哪里传来不得而知。那时的甘洛炸洋芋做法更简单,调料也不讲究,将乒乓球般大小匀净的洋芋煮熟、剥皮,然后油炸,表面略黄便用竹签签上蘸调料(辣椒、花椒、食盐)食用,一毛钱一个,既解馋又能填饱肚子,深受赶集人们的青睐。从熟块单买到切块生炸再到现在的薯条薯片拌份,经过不断探索,甘洛炸洋芋的老板们为满足好吃嘴们,从单一的炸洋芋到多样化的经营,可谓是绞尽脑汁,力求精致、味美。甘洛炸洋芋,在原料选择上颇有讲究。洋芋,讲究甘洛原产,沙岱洋芋最佳;油,必须为纯正菜籽油,绝不用地沟油;调料,优质原产辣椒面、大红袍花椒面、折耳根、香葱、豆面等配上自家秘制香料。最为讲究的是调料的配制,各家不同、各具特色。有的将辣椒和清油、芝麻合炒后,用“沙盔子”(捣碎食材用的一种原始石制工具)磨粉,加上花椒面、香葱、折耳根等;有的将大红袍花椒面、姜沫、蒜泥、鸡精、香料等拌在一起。(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文 记者 宋恩)雷波鲜竹笋
雷波罗汉竹是雷波县独特的竹种,面积达16.5万亩。罗汉竹笋肉厚、心小,鲜嫩可口,清香脆爽,具有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等特点,能有效降低体内多余脂肪,具有减肥健美、延年益寿、帮助消化、清热健脾等功效。在雷波当地,罗汉笋可以做成各种美食。常见的是煮熟后,用小米辣或油辣子打成蘸水,蘸着吃。家里有小孩子的,可以将竹笋切成片和鲜肉片一起爆炒,提高肉的鲜度。还可以素炒或晒干后炖肉,吃法很多。鲜竹笋的保鲜比较容易,只要把鲜竹笋煮熟后,浸泡在干净的清水中,每天换水,可保持一周以上。现在,有的鲜竹笋销售点也提供真空包装服务,将鲜竹笋抽真空后,放进冰柜中速冻,可保持一个月左右。也可以将鲜竹笋晒干,可放一年以上。雷波莼菜
说起莼菜,历史上有个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载,齐王冏辟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椽,在洛阳。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系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竟辞官归家,足见美食的巨大感召力!张翰思念的“莼羹”就是莼菜汤,而今莼菜并非大白菜,天下处处皆有,我国仅杭州西湖和雷波马湖出产莼菜,莼菜乃雷波美食一绝。
莼菜又名水葵、锦带,系多年生水草,叶子椭圆形。莼菜生长在腐殖质丰厚、水质清纯的湖泊湿地中。雷波马湖水质清洁,湖水从北部堤坝渗漏到三海村,形成水深三四十厘米的沼泽地,莼菜便生长其中。多年前,当地群众不知莼菜为何物,常常将莼菜茎叶从水中捞出作为青饲料喂猪,根本不知道莼菜可以食用,而且是美味佳肴。
1943年8月,中央大学教授肖楠森率中国科学院西部考察团考察凉山,首次发现雷波县马湖出产莼菜。当地群众开始采摘莼菜食用,因无保鲜技术,马湖莼菜未能形成商品出售,有幸品尝莼菜的甚少。1986年,该县引进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和金陵食品合资会社的加工保鲜技术,完整地保护了莼菜所含的多糖和维生素B12等有机成分,当年就出口创汇。1991年,雷波县水利电力局正式创办“雷波县马湖莼菜场”,莼菜种植面积由当初的3亩发展到450余亩,年总产量由原来的不足500公斤增加到10万公斤左右。2001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雷波分局举行企业标准发布会,宣布“马湖莼菜”生产标准,为马湖莼菜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打牢了坚实基础,马湖莼菜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马湖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周边的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接待游客,均把莼菜作为“镇店”第一菜。
莼菜最基本的做法是烧莼菜汤、炒莼菜肉片、凉拌莼菜等等。长期在马湖边开宾馆的蔡老板说,做莼菜有两个诀窍必须掌握:一是不能用铁锅煮莼菜,否则莼菜汤颜色呈黑色,食欲大减;二是无论怎样加工莼菜,莼菜在锅中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分钟。莼菜与鱼肉丝、熟鸡肉丝和火腿丝等配在一起做汤,色、香、味、形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据悉,莼菜是游客用餐的首选,游客不但吃莼菜,而且还要买包装好的莼菜带走,对莼菜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莼菜,雷波县国资公司与马湖当地致富能人共同出资组建了企业,旨在结合马湖4A风景区旅游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三产融合的“莼菜产业小镇”,计划三年时间发展莼菜10000亩,莼菜将更多地摆上百姓餐桌,更多人将会享受到人间美味。(记者 吴启昌 摘自凉山州政府网)
雷波马湖雀舌茶
雷波马湖景区位于群山环抱间,这里山岳重叠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马湖年均气温14.9℃,无霜期330天,年均雾日295天,年降水1427.1毫米,年均湿度85% ,夏日里,生态良好的马湖不仅是避暑胜地,也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
清代诗人吴楚在其《马湖游记》中有云:“近岸之阳山,产茶特佳,嫩芽小于雀舌,烹以清泉,作绀碧色,香秀而清,饮之味甘芳,沁人心脾,芳留齿颊。”
马湖雨前茶,也称马湖雀舌,属绿茶,又名凉山雪芽、雷波青茶、马湖春茶、黄琅毛尖,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是众多香茗中的上乘茶品,其质地、色形、味道等都在龙井之上。因其雀舌形-单芽扁平,形似雀舌。雀舌的茶形口分叉,泡出来的形状似雀鸟嘴吐舌样,所以取名“雀舌”。
据记载,马湖雀舌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当时的马湖属于螳螂县(今雷波县黄琅镇)管辖,距今已有2100余年。有名自汉唐,尤以明清盛之,马湖雀舌作为春茶成为朝廷贡品,王公贵族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喝上当年的第一杯绿茶即是此“雀舌”。据雷波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雷波生产的茶叶曾被选为“贡茶”送入宫廷。其以“全芽秀丽、嫩绿隐毫、嫩香明亮、鲜爽浓醇”的特质而名扬全国。
清雍正年间,黄琅民间生产的“毛尖茶”以其色、香、味、汤、叶独具风格而被选为清宫御用之物。1983年和1992年在四川省茶叶鉴定会上,均被评为优质名茶。20世纪后期,雷波青茶规模、名气处于鼎盛时期。